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步骤与策略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步骤与策略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步骤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课前阶段

在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之前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切合的课程资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布置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任务,以充分利用教材和网络课程资源。例如,“朗文交互学习平台”“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等都是可以实现师生交互的移动网络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所涉及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主题等相应的预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时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可以根据任务的要求通过不同的方式,如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有效地获取知识背景,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式的学习平台,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在线咨询,为学生答疑解惑,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进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课堂阶段

所谓线下,也就是课堂上的面授。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课堂的教学平台和自主学习平台的相互融合,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重点指出相关问题。其次,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化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再次,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单元主题,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也可以通过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最后,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或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进而总结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探究精神,巩固学习知识,同时提升协作互助意识和英语应用能力。

3.课后阶段

在课后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一步补充相应的学习材料,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课后,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寻找相应的复习资料,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扩大知识范围,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课后巩固延伸了课堂教学的空间,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打好基础。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混合式教学的策略

1.带疑探究—讲授示范—动手操作型

①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找到一个或几个富有探索性的问题,然后将问题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并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教师利用分解法,将问题由一分多,细致讲解每一个小问题,并进行必要的问题解决示范。

③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开始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果遇到新的问题便开始思考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得到解答后再进行操作,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最终掌握知识和技能。

④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之间也要进行互评。

2.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型

①教师以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依据,灵活设计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对于任务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外到内的原则。

②教师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来共同协作开展研究。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对所获得的一切信息和资料都要注重和同伴分享、讨论、研究。

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考察的重点在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3.自主—监控型模式

自主—监控型模式的教学地点是有网络连接的教室里。具体学习模式为,学生将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起来进行学习,教师则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由氛围,教师可在教室外通过监控观察。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某环节中遇到问题时,则应适当提供帮助。在自主—监控型模式中,学生可根据需要使用网络资源。自主—监控型模式的实施程序如下。

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予以分析,然后以教师认为最理想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

②学生在接受了学习任务后,需利用相关资料或信息进行独立学习或协作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监督,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指导。

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总结评价具体到个人。

4.群体—讲授型模式

群体—讲授型模式是面向多数人(通常为一个班)进行教学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应用的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出现。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展现教学内容于一身,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而不再是过往那种过于抽象的感觉。

②使用便捷、简单、易操作,如此得以将教学内容快速、及时地呈现出来,这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③过往教学中那种宏观、微观以及空间等因素都不再成为限制,更加方便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控与教学。

群体—讲授型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

①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并对教学中需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细致选择,对需要演示的课件要设计得当。

②教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将教学信息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

③教师对教学活动做总结性评价。

5.讨论型模式

讨论型模式是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或非实时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应用,通常是由教师提出某一问题,然后由学生讨论问题。对于学生的讨论,教师要一一听取,这是了解学生学习思维和发现其中可能存在问题的好机会。如果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这是一种对学生非常友好的教学模式,不过需要耗费一些时间,教学效率相对较低。该模式的基本步骤如下。

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予以分析,然后以教师认为最理想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课件或网页类的教学内容。

②学生接受任务后,由教师指导查阅资料或信息进行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要确保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

③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予以总结,学生间也可以互评,当然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的一些观点。

在讨论型模式中,教师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允许学生发散思维,对学生的一些奇异思维不要打断,而要先倾听,这是鼓励他们尝试创新的良好开始。

6.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与当下常见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十分接近。学生在这种模式的课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分析、归纳、整理各种资料,找寻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信息。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是课后的延伸,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会根据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学生在研究型课程模式中的学习,在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以及完成任务等环节中都享有相当高的自由度,教师更多的是在选题和资料收集环节中提供些许帮助,如此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不过,教师提供的帮助仍旧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能最终决定学生研究型学习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