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二、个性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个性化”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术语,但学界对此的理解并不相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充分考虑到“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要“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能够“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这些提法的核心思想是“个性化地学习,以满足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但在改革实践中,很多人将个性化教学理解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二者不能等同。

有学者曾指出大学课程设置应当个性化,这里所说的个性化是指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来决定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学时和课程体系的设置,避免千校一面。这种个性化实际上是一种满足社会化需求的变相说法。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上是实行通用英语还是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来实行专业用途英语教学,个性化是其论辩的理据之一。

《教学要求》中的个性化可以诠释为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即个性化意味着学习者在自己的思维中建构知识。推行这一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有必要创建对个人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学习者应当建构自己的学习空间。

人们谈论个性化教学,实际上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是在宏观层面,课程设置在中观层面,课堂在微观层面。微观层面上的个性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风格。对个性化教学重点强调“适应”,教学要适应学生,一切的教学条件要适应学生。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个性化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分层教学”“分级教学”的重要理据之一。

如果说学生是英语教育的主体,那么教师的积极支持就是开展大学生英语教育的重要条件。高校要为有创新需求的大学生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科技水平和专业技术,且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如果学校有校外合作的企业,也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性更强的专业指导。不断壮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拓宽现有教师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年轻优秀的教师,保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

此外,高校必须确保大学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具有高水平的教师,培育出来的学生才能有更高的水平。如果在大学生英语教育活动中没有教师进行指导,那么要想使活动顺利进行就显得十分困难了。

大学生英语教育要想做到起点高、获得的英语教育成果水平高,就要做到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经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把关。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育队伍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使普通学生的受惠面积不断扩大,同时也要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充分发挥骨干分子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

在隐性课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教书,而是通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以及对学生的关爱也是隐性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元素。因此,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它要求学生可以主动地去求知、主动地去参与、主动地去探索,同时还要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最主要的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