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宏观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各方面焕然一新,不仅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还在文化教育方面成绩斐然。尤其是为了加快进入世界舞台的步伐,在英语教育方面成绩突出。英语成为我国学生的必修课,从上学伊始,贯穿整个学习生涯。特别是申奥的成功,更加掀起了全国人民学习英语的热潮。整体而言,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普及,并且基础性英语教育成绩突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当今的英语教学急需由基础性的教学转型到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上,从宏观体系的支持来看,各种问题浮出水面、层出不穷。笔者旨在从教师、学生、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四个层面分析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英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负责激发学生兴趣、传授学生知识、评价学习结果等基本教学活动。在当下,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的能力、素质等参差不齐。从教师层面看,受外部因素及教师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在英语教学模式的宏观支持系统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教师自身知识素养不足
(1)教师学历层次不高
在我国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并不高,主要是扩充词汇量等。因此,对高校非英语专业的授课任务,因工作难度较小,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完全可以胜任。而研究生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向上,多选择出国深造或者其他更好的途径。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在学历上,以本科为主,比例在一半以上;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仅占不足一半,其中博士毕业从事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
但是,在高校内英语专业的教师在学历上均高于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在对英语的学习要求上,英语专业的学生会略高于非英语专业。因此,在教师的学历方面,英语专业的教师学历大部分都是研究生,很多甚至是博士、博士后,并拥有丰富的留学经历。
总体而言,高校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此种现象不仅严重制约着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实施,同时也严重制约着高校英语转向专门用途的教学,成为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阻碍。
(2)教师口语能力欠佳
当前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口语能力差。许多学生的英语能力仅仅是能够看一些较为简单浅显的文章,在翻译能力上英译汉尚可,但是汉译英的能力非常差。此外,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应用更是惨不忍睹,仅限于简单的日常用语,更别细究其中单词的发音,甚至部分学生从不开口讲英语。在我国,出现一个特殊的词汇形容此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哑巴英语”。“哑巴英语”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现象,这与学校英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初高中,英语学习多为应试学习,“哑巴英语”的出现也许无可厚非。但是,高校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依然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这就应该引起重视。
当前,高校英语教师从业者多为本科学历,大多数没有留学经历,在英语发音的学习上,同样是来自教师的教授,对发音的准确与否,并未有明确的认知。而且,因为缺乏留学经历,未曾沉浸于英语环境中,对英语口语的应用并不多,所以口语能力欠佳。此外,在讲课中,为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少进行全英语教学,以汉语教学为主、英语教学为辅。因此,培养的学生也存在发音不准、口语能力不足的现象。
(3)教师英语综合知识欠缺
语言的学习,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普遍使用的语言之一,其学习过程亦不例外。
高校英语课程以精读课为主,口语课、听力课、翻译课等课程的课时量远少于精读课。在我国高校内,即使是重点高校,此种现象也都被视为正常。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能力也是以阅览、精读为主,而在其他方面的能力稍微欠缺,尤其是翻译方面的能力。清末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严复曾提出英语翻译要做到三点要求:信、达、雅。目前,许多高校英语教师在翻译能力上仅仅达到第一层要求“信”,即翻译出句子、文章的大致意思,不背离原意;少部分教师能够做到第二层要求“达”,即译文句子通顺,不拘泥于原文;做到第三层要求“雅”的英语教师寥寥无几。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师在本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上存在多种不同问题。教师知识素养的欠缺,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展开。此问题的存在,如同狼群在作战时失去头狼,长此以往,狼群在战斗中必将溃不成军,惨败而归。因此,教师知识素养的不足将成为制约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教师教学能力素养欠缺
教学是一项专门为培养人的学习能力而进行的复杂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教师必须具备多种多样的能力。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等。优秀的教学能力包括敏捷的思辨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研究能力、极强的评价能力等。优秀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展开及其效果,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而上述能力的缺失会直接阻碍教学活动的展开,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当今,我国高校内的英语教师受诸多外在及内部因素的影响,上述能力存在不足,并非全部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这影响着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
(1)思辨能力缺失
思辨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及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思考活动,教师的所思所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辨就是带着批判与改进的精神进行分析、评价、思考的过程,这一过程以思考能力为核心和前提。无论教与学,都需要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得到提升。思考的结果,通过语言等形式表达,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因此,教学活动的展开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是教师思辨能力的呈现形式之一。
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改革依然受到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这对当今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起到阻碍作用。其中,把英语视为传统的大文科类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作为文科的英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只需掌握读、写、听等能力,不需要深入思考。这一误区,导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思辨能力不足,而思辨能力恰恰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能力之一。事实上,英语的学习,并非简单的语言学习,而是通过学习语言,掌握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
当前,高校英语教师在思辨能力上缺失严重,在教学活动中照本宣科。当今世界瞬息万变,信息更新快捷简单。如若一味地接受传统观念,不具备思辨能力,终将落后于时代。在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缺失,终将致使英语教学模式的支持系统瘫痪。
(2)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当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创新不仅是国家的灵魂,还是个人发展、事业展开的灵魂。创新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当今教育,以创新教育为主。创新教育重视人的自主性,强调人的社会性,尊重人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新能力的正确运用,能促使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校英语教学的活动中,创新能力不可或缺。教师的创新活动,表现为教师在见解上独到、在教法上新颖、在意识上民主、在精神上不断探索,最终,以其创新性的思维凸显出个人特色。
当今高校中,创新意识已成为高校一线英语教师的必谈话题,每位任课教师均已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部分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已经把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在我国,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仍未具备相对不错的创新能力,只是照搬已有的经验。高校英语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的直接表现是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差、逃课人数递增、课堂效果不佳等。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高校学生英语的学习效果,阻碍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致使高校人才能力不足,影响个人及学校甚至国家的长远发展。
高校英语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不仅阻碍学生的发展,还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其科研能力必定欠缺。对高校英语教师而言,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研能力的不足会阻碍其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总体而言,从多方面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不足将严重阻碍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3)评价能力缺失
教学活动各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教学评价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及时、正确给予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与不足。而教师在教学评价中担任着实施者、组织者的角色,其地位不可撼动。因此,教师的评价能力对教学效果影响至关重要。即使是在高校,大学生已经成年,逐渐走向成熟,但仍需要别人的肯定及批评。正确积极的评价,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的自豪感、刺激其学习主动性,还能促使其正视自身缺点、及时反思改正。
美国学者斯蒂金斯(Stiggins)曾提出“评价素养”一词,并把此素养认为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养成的素养。国外教育学家曾指出,教师的评价素养包括八个方面: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的使用、评价的规划与开发、评价的解释、评价结果的描述、评价的评估与改进、反馈和评分、评价伦理。结合英语教学的实际要求,高校英语教师的评价素养指其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英语学科知识和特点,利用相关的评价技巧,正确评价学生学习,并利用评价反馈,提升教学的能力。因此,高校英语教师的评价素养可概括为四项内容:英语评价理论和伦理能力、英语评价设计和实施能力、英语评价结果描述和分析能力以及英语评价反馈和反思能力。
可以说,教师的评价需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并非只存在于某一环节。但是,高校英语教师的评价素养很难体现,评价能力的高低难以判断。在当前我国高校内,英语教师的课时任务最重,往往都是连堂课。接连上课的课时任务,耗去了教师的大部分精力,疲于应对评价任务。因时间、精力等缺乏,师生交流十分匮乏。因此,导致教学评价这一环节缺失。教学评价环节的长久缺失,使得教师的评价素养难以体现,评价能力得不到锻炼。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得到正确积极的评价。而相应地,教学评价所能起到的激励学生和促使学生正视并及时改正错误等作用,均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最终,高校英语教师评价能力的不足,成为当今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阻碍因素之一,是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道路上的一大隐患。
(二)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目前,我国高校内各种英语模式的开展均离不开学生的配合,皆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希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各种英语教学模式的宏观支持系统中,学生由于种种问题,均未能充分发挥其在英语教学模式中应有的作用,这制约着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1.英语基础薄弱
英语在我国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每一位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在英语的学习时间上均不会低于六年。但是长时间的英语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基础。高考生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的得分状况上,英语的得分始终不高,而且超低分人数众多。
此外,即使学生高考英语得分高,也不意味着该学生的英语基础好。大学英语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还要求每一位学生具备较强听说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灵活地运用英语,使英语真正成为生活中的第二门语言。在我国初高中的英语教学中,为了应付中考、高考等考试,往往忽视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初中阶段,英语听力是中考必考项目。但是,初中生对英语的学习仅限于日常生活交流,十分简单。而初中生升入高中后,部分地区对于高考志愿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听力是不计入总分的。因此,很多学生以及教师在升入高中后均放弃了英语听力,毕竟英语听力相较于阅读、写作等部分,难度较大、得分较难。此外,我国每年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英语虽然仍是必考科目,但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考试是完全没有听力内容的。
总体而言,在我国高校内,从整体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仍较薄弱。因此,在高校的英语教育模式中,学生接收能力的不足限制了英语教师在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活动。
2.缺乏学习兴趣
在当前我国高校内,大部分学生缺少学习英语的兴趣。这部分学生不仅包括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有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不过是为了期末考试不挂科、顺利毕业,或者是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然而事实上并非每一位大学生在毕业后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仍然有部分学生未通过。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长期枯燥无味的学习,消磨了部分同学的学习耐心,使其对英语学习出现疲惫感、厌恶感。因此,部分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虽然,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没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人数多,但是长期的厌恶情绪,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致使英语教学模式的宏观支持系统中的主体——学生,受到负面影响,从而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减弱。
3.实际应用能力差
受我国语言大环境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现象可谓是罕见。在我国,大学生日常交流均以母语为主,很少使用英语。虽然在众多高等院校内,每年都招收了很多外国留学生,其中不乏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但是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我国大学生同外国留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疏远,与外国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而且,很多外国留学生十分渴望学习汉语,其更希望与之交谈时使用汉语,以提升其汉语能力。
即使在学校开设的口语课程上,也有大部分学生依然使用汉语交流。因为在期末考试中,大部分学校的非英语专业均未设有口语考试。而在口语课程上,因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根本无暇顾及每一位学生是否真正地在练习口语。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差。
(三)课程设置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核心,涉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设置是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性文件,主要规定了课程类型、课时安排,以及各类学科的课程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其包括了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要在宏观上把握教学进程,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因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历来受到重视。高校在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力求完善,精益求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也走过了漫长岁月,历经沧桑。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国家在课程设置上因时而异、及时调整。如今,国家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对高校英语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断适应当今发展需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做到尽善尽美,当今高校英语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高校英语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如下。
1.缩减课程学分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学分的规定为大学英语课程应是整体学分制体系的一部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85”类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时,大部分同学的英语水平高于普通院校学生,可以免去基础性英语教学。但是,众多普通院校的学生并未达到这一水平,因此在普通高校内缩减英语课程学分是不恰当的。此项举措并不能对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阻碍其发展。
2.课程设置僵化
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均不是特别喜欢当前的英语课程设置,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仅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这种现象与英语课程设置僵化有很大关联。高校英语课程的僵化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实行模块化教学,另一方面是实行分类教学。模块化教学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分类教学主要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
(1)模块化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分类不一,存在三模块说、四模块说、五模块说。三模块说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及相关知识选修课或者是语言技巧课、专业知识课及文化、文学素质课。四模块说为专业技术、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和实践课程。五模块说众说纷纭,各个高校根据其实际情况,纷纷在三模块的基础上另加两个模块。我国学者认为五模块应为语言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语言理论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知识应用技能、素质教育。
根据知识结构进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划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对自己进行检测,对自身知识水平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内,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均存在诸多问题,如知识内容结构划分不合理,选修课的设置零散、杂乱无章、未形成体系化等。
这种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僵化迹象。因其把学习分门别类,局限在几个模块中。如此一来,在模块的分配上常常出现比例不当的难题,如重视理论课程、忽视实践课程。此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导致专业课程过多,但因师资不足,学校难以承担,故只得减少选修课程的设置。而选修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并能为其提供较多的发展方向。如此局面下,只能使得学生发展道路狭窄,在就业上形成压力,并且难以满足市场人才需要,造成人才浪费的现象。
(2)分类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一般分为精读课、听力课等,其中以精读课为主、以听力课为辅。精读课的教学以初高中教学方式为主,如阅读教材、分析语法等。此种教学内容,即使任课教师不断创新、改变教学方法,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忽视听力课,是高校英语教学的常态,同时也是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问题,且在初高中时期已经形成,这是一个长期问题。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教育的缺失以及资金、教学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此外,由于初高中时期未能接受良好的英语听力教学,所以学生英语听力基础差。学生在步入大学后,在听力方面的接受能力不足,使得教师在听力教学时举步维艰。长期的恶性循环,使得高校逐渐淡化对英语听力的教学,导致在英语课程设置方面的僵化。这种僵化的英语课程设置痼疾难消,成为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此外,高校对非英语专业的在校学生,很少设置专门的口语课,使学生缺乏英语口语的锻炼。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不足,不仅听力能力差,还对其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起到阻碍作用,形成“汉语化”的英语,难以摆脱母语对英语的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是针对英语专业而设置的模块化教学,还是针对非英语专业而设置的分类教学,都已形成僵化趋势,成为英语教学模式宏观支持系统中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良好进行。因为僵化的课程设置,不仅限制了英语教师的创造性发挥,还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资源层面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资源就是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中的“米”。没有教学资源,或者教学资源质量差,均会对英语教学模式的顺利展开起到制约作用。虽然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在教学资源上大力整改,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在教学资源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资源分布不均
目前,我国高校在英语教学资源分布上,仍然存在不均匀的现象。首先,在师资力量上分布不均。外籍教师(简称外教)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高校口语教学的课程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外教在英语的运用上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英语语境的把握优于大部分中国英语教师。但是,目前在我国各类高校内,明显存在着外教数量不等以及质量不等的问题。在数量以及质量上,我国著名的高等院校的外教均优于普通类的高等院校。此外,对于中国国籍的英语教师,在质量上,“985”“211”类大学的教师质量也优于普通高等院校。其次,在资金、技术等支持上分布不均。目前,世界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对高精尖人才需求量骤增。在高校教育所需的资金、技术上,国家的投入力度明显倾斜于著名、优秀的国家高等院校。最后,在语言环境上条件不一,位于一线城市的高校学生的语言环境要优于经济水平较差地区的高等院校学生的语言环境。
2.资源利用率低
在我国高校内,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精读和视听说两类课程在课时比重上区别明显。大部分学校的英语课程中,精读课程课时比重较大,而相应的视听说课程课时量较少。视听说课程的开设不仅需要大量的相关设备,还需要具备相关能力的教师。目前我国高校建设上,设备逐渐完善,但是优秀的视听说教师师资储备不足,致使视听说设备的虚置。此外,在大部分高校内,对于视听说课程的安排,均设有自主学习课时。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多是心不在焉、滥竽充数。学习只是为了固定的课时任务、不影响期末考核。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并未使视听说设备得以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