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78:如何有效提问获取目标信息?

问题78:如何有效提问获取目标信息?

或许有人认为,提问这么简单的事谁不会呢?但实际上,带问号的句子并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提问。在课堂研讨、业务交流、行业论坛等互动的场景中,“提不出问题”或“提低质量的问题”的情况不少。国内的学生更习惯于被问,而不太擅长主动发问,不仅在临场的口头提问时有困难,在设计问卷这样的书面提问时也经常问不到点。所以,本文针对学生在书面提问上的痛点而准备。如果你已经就业,练习提问依然可以帮助你探索问题的本质和真相,因为善于提问的人往往获取目标信息的效能更高。

提问包括5 W+How+Yes/No类别,它们可再归类为以下三种:

□Why和How陈述开放式问题,这类提问可获取的信息量大;

□Who/What/When/Where选项开放式问题,这类提问可获取的信息量有限;

□Yes/No“是非”封闭式问题,这类提问可获取的信息量小。

可见,有效提问更多来自于开放式问题。在组织每一个问题前,你先思考以下几个要点:这个问题拟获取的目标信息是什么?回答问题的受众是什么样的群体?他是否愿意回应?他能否回答得出来?他可能会如何回应?表78-1列举分析了问卷提问中常见的瑕疵。

表78-1 常见的瑕疵提问示例分析和改进

想象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提问,对类似上述示例中的低效提问,我们可能也感到犯难,作出的回应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法提供有效的内容。除了上述的提示外,你还需要注意以下细节来提高书面提问的效率:

控制问题的描述长度,每个问题字数控制在20~25个字;

提问中尽量不使用回应者可能看不懂的专业术语;

当问题超过10个时,把问题分类,每一类包括的问题不超过6个;

为开放式问题提供充分的提示词,方便回应者快速组织语言完成回答。

根据目标信息的类别,表78-2列出提问方式的参考,这些不一定是绝对的应用指南,但可以为你组织问题提供思路。

表78-2 提问目标和提问方式建议

在提问实践中,问不准也就答不准,通常是问得越容易,答得就越难,获取实质信息的可能就越低。只有把自己置于回应者的角色来审视提问的内容,推己及人,用“共情”智慧来提问才可能收获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