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88:如何测评文档的阅读体验?

第八章 准职场人的文档实践

问题78:如何有效提问获取目标信息?

或许有人认为,提问这么简单的事谁不会呢?但实际上,带问号的句子并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提问。在课堂研讨、业务交流、行业论坛等互动的场景中,“提不出问题”或“提低质量的问题”的情况不少。国内的学生更习惯于被问,而不太擅长主动发问,不仅在临场的口头提问时有困难,在设计问卷这样的书面提问时也经常问不到点。所以,本文针对学生在书面提问上的痛点而准备。如果你已经就业,练习提问依然可以帮助你探索问题的本质和真相,因为善于提问的人往往获取目标信息的效能更高。

提问包括5 W+How+Yes/No类别,它们可再归类为以下三种:

□Why和How陈述开放式问题,这类提问可获取的信息量大;

□Who/What/When/Where选项开放式问题,这类提问可获取的信息量有限;

□Yes/No“是非”封闭式问题,这类提问可获取的信息量小。

可见,有效提问更多来自于开放式问题。在组织每一个问题前,你先思考以下几个要点:这个问题拟获取的目标信息是什么?回答问题的受众是什么样的群体?他是否愿意回应?他能否回答得出来?他可能会如何回应?表78-1列举分析了问卷提问中常见的瑕疵。

表78-1 常见的瑕疵提问示例分析和改进

想象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提问,对类似上述示例中的低效提问,我们可能也感到犯难,作出的回应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法提供有效的内容。除了上述的提示外,你还需要注意以下细节来提高书面提问的效率:

控制问题的描述长度,每个问题字数控制在20~25个字;

提问中尽量不使用回应者可能看不懂的专业术语;

当问题超过10个时,把问题分类,每一类包括的问题不超过6个;

为开放式问题提供充分的提示词,方便回应者快速组织语言完成回答。

根据目标信息的类别,表78-2列出提问方式的参考,这些不一定是绝对的应用指南,但可以为你组织问题提供思路。

表78-2 提问目标和提问方式建议

在提问实践中,问不准也就答不准,通常是问得越容易,答得就越难,获取实质信息的可能就越低。只有把自己置于回应者的角色来审视提问的内容,推己及人,用“共情”智慧来提问才可能收获有效信息。

问题79:如何撰写实验报告?

撰写实验报告是理工科学生常做的作业。学生们一般习惯于按实验报告的模板机械地填充实验相关内容,却对各部分撰写的技巧知之甚少。职场中从事研发工作的群体可能仍然需要撰写实验报告,而且职场上对于实验报告的质量要求会更加严苛。一份敷衍的实验报告往往意味着撰写人是一名马虎的研发人员。

在校时期的实验报告通常是复制或测试已被证实的研究和假设,做这样的实验是为了学习研究方法及实验室技能,为以后需要做的原始研究做准备。虽然实验室报告看起来像是方法、数据和公式的原始呈现,但它更是一篇精心加工的答辩,描述你在实验室所做的一切,说服读者认同你的发现和结论。通过你的实验报告,读者可以判断你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可信度和技能。有说服力的实验报告通常会包含对以下六个问题的回应:

⇨为什么这个实验题目很重要?

⇨其他人对这个实验题目的研究和认知如何?

⇨关于这个实验题目还有什么盲点需要了解的?

⇨为什么使用这种实验方法,而不是其他方法?

⇨为什么你从数据中得出这些推论,而不是其他推论?

⇨下一步该怎么办,为什么?

这些回应分布在实验报告的不同组成结构中,可以根据表79-1实验报告的组成结构及撰写提示来组织相关信息。

表79-1 实验报告的组成结构及撰写提示

续表

在实验报告的组成结构中,题目和摘要是帮助读者快速筛选的主要依据,引言和结论为读者提供研究背景和最重要的研究结果,只有这部分说服了读者,读者才会进一步阅读其他部分寻求细节信息。因此,你可以不按实验报告的结构顺序来撰写各部分的内容,例如,尽管题目和摘要是读者首先要读的内容,但它们通常是最后写的部分。同样地,你可以先写方法、结果和讨论后再写引言,因为往往在实验报告基本完成时,你会更清楚如何在引言中介绍你的实验报告。如果你在撰写实验方法上有困难,你可以参看本书“问题17:如何组织撰写步骤规程?”。

参考文献

Markel,M.&Selber,S.A.Technical Communication.[M].12 th ed.Bos ton:Bedfort/St.Martin's,2018.

问题80:如何使用中国知网的参考文献?

多数人是在做研究或写论文的时候才会去查找文献。“查信息找度娘”是国内学生的普遍做法,这对于一般非学术资讯的查找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你查找的信息是用于学术目的或高严谨度的职场场景,用从百度上获取的信息作为参考依据就容易招来质疑。许多在校学生在准备毕业论文时,仍习惯到百度上查找学术参考文献。你是否也是如此呢?

如果你用英文检索词在百度上查找英文资料,或是用中文检索词在必应或谷歌上查找中文资料,可能会发现这两种情况能够获得的资料都比较局限,难以符合学术要求。你或许不知道大部分搜索引擎的设计都有其适应的主流语种。一般来说,国内的搜索引擎要用中文词检索,国外的搜索引擎要用英文词检索,这样获得的资讯才比较全面。

中国知网是面向海内外读者提供中国学术文献、外文文献、学位论文、报纸、会议、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的平台,该平台收集的文献均经过同行的学术审查,特别是大学学报类和专业期刊,它们相对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国内撰写论文首先应该到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上查找参考文献,了解某话题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状况。

下面的例子以“技术文档写作”作为主题词,使用中国知网的参考文献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状况资讯,定位目标引用文献。检索找到了22条与“技术文档写作”主题相关的结果,选择【导出与分析】下【可视化分析】的【全部检索结果分析】,如图80-1。

检索的可视化结果如图80-2所示,不仅有研究趋势图,还可提供22篇文献分布的具体情况分析。将这些信息组合起来就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技术文档写作在国内的研究状况。

在了解研究的概况后,你可能需要导出其中一部分文献作为自己调查引用的依据。首先你需要知道你的论文所要求的参考文献格式是哪一种,然后再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如图80-3所示。

(1)选择【导出与分析】下的【导出文献】,在参考文献格式列表弹窗中选择目标格式。

(2)在任一文献条目末尾处,点击【”】引用符号,导出该文献的引用体例。

图80-1 “技术文档写作”主题的检索结果

图80-2 “技术文档写作”主题检索结果的可视化分析

图80-3 导出文献的格式列表

如图80-4列出了国标格式及国际通用MLA和APA等三种不同格式的体例,可供你选择。

图80-4 引用文献的不同体例的示例

(3)勾选目标文献列表前的多选框,导出这些参考文献的引用清单,如图80-5。

图80-5 勾选目标文献

假设你选择了APA格式,知网会把图80-5的文献自动整理为APA格式的文献清单,如图80-6。

图80-6 自动导出的引用文献清单

当你清楚了知网上参考文献资源的应用,你不仅可以获得可靠的资料,还无需手动编排调整文献的体例,又规范又省时。了解这些信息对撰写文献综述、论文大有裨益。

问题81:如何撰写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

高校学生都需要面对毕业论文的难关,在确定论文选题后,首先要撰写的文档就是文献综述。如果你正为此犯愁,本篇内容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文献综述是一种不同于论文的文体,它是撰写研究论文的重要铺垫环节。文献综述主要针对某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前人研究成果、主要学术观点、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等)、新动态、新技术和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换句话说,文献综述是综合、分析、评价他人对你目标选题相关领域的研究观点。综述的目的在于厘清各方研究之间的关联和差异,挖掘现有观点的局限或空白,让综述的读者了解你选题被学术界关注的状态以及选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虽然网络上随处可见关于文献综述的文库和模板,不少学生也把这些信息作为参考的主要来源,但是学生对文献综述的概念认知普遍存在许多偏差。表81-1列出常见的文献综述混淆情形,供大家辨识理解。

表81-1 文献综述的混淆情形

通过上表的区分,如果能较清楚地理解文献综述的内涵,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将按何种形式来组织文献综述内容。根据自己论文选题的情况,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形式中的一种来撰写文献综述。

□按文献时间顺序:当文献的先后顺序是重要研判标准时,应按文献发表时间组织综述;

□按文献研究方法:当文献的研究方法是关键要素时,应按文献采取的研究方法组织综述;

□按文献主题类别:当文献主题比较宽泛时,应从笼统到具体或按主题的优先度组织综述。

在确定好组织形式后,你可以对照表81-2的文献综述结构(导言、正文及结论)包含的各要素来撰写句式表述相关要点。

表81-2 文献综述的结构要素

下面是一个文献综述的节选示例,它可以帮助你建立对文献综述的感性认知。

当创建在线个人档案时,创建人制作的是一个在线工件,打造一种可广纳、可记录的性能,让陌生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无数次地浏览该工件,使该工件充当创建人的代理(Hogan,2010;Reed,2005)。正如Ellison等(2006)所观察的:个人档案是创建人的“一种重要的展示工具,是建立初期联络表达自我的首要和主要手段,它可以抑制或创造关系建立的机会”P42……

个人档案也可以是创建人筛选想接触的人和不想接触的人的工具。作家Ede和Lunsford(1984)曾对实际读者(即真正的读者)和想象读者(即作家构建和写作时想象的读者)做了区分。在用于约会用途的个人档案场景,实际读者是档案的真正读者,想象读者则是创建人臆想要接触的人。因为创建该个人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推销创建人,吸引创建人想要接触的那些人。(Ellison等,2006;Fiore,Taylor和Mendelsohn,2008;Jagger,1998)。[1]

该示例综合了数个文献的发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仅有引用分析,还有评价。

可见,撰写文献综述的要点在于重述文献中的重要信息,重新组织或重新解释相关文献,洞察和梳理各文献之间的关联、不同研究观点的交织,并对这些关系和观点给予评价。显然,文献综述的质量取决于作者对所查阅文献的熟悉和驾驭程度。优质的文献综述不仅对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起到事半功倍的引导,还反映了一名可靠作者所应具有的梳理整合、分析归纳的研究能力。

问题82:如何在文档中规范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错误很少在大学阶段被提及,因此,很少有学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存在问题。但纵观学生的作业、媒体平台上大众写手生产的网文,语段当断不断或是逗号一路走到底的流水篇章比比皆是。虽然,在不会出现重大误解的场景下,大家比较包容标点符号的无害化误用,但在学术场合或职场中,文档的优劣之分往往反映在貌似不起眼的微小元素上,学术可信度及企业形象也是在类似标点符号这样的细节上建立起来的。

标点符号共有16种,分为7种点号,9种标号,见表82-1:

表82-1 标点符号的分类

标点符号的一般规范是多数人的基本通识,但许多人对2012年国家实施新版标点符号规范(GB/T15834-2011)中修订补充的新规范并不一定了解。表82-2整理提炼了其中对文档创建具有提示意义的标点符号规范,供大家参考。

表82-2 新版标点符号规范的提示

标点符号的误用常出现在文档的图表注释符号、顺序编号符号以及附件列表符号等场景。表82-3列举了这几个场景的误用情形。

表82-3 文档中常见的标点符号误用情形

在职场重要的业务文档、产品文档、法律文书中,标点符号和文字是同样重要的,不经意的差之一“点”有时可能导致理解上失之千里的风险。本篇尤其给准职场人提个醒:标点符号是文档附加值的体现,再小都值得你留意斟酌。

参考文献

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S].

问题83:如何组织简历中的经历描述?

简历模板在网络上信手可得,求职者可以借助它们依葫芦画瓢地做出高颜值的简历。但在结合自己情况撰写简历内容时,许多求职者常遇到经历描述困难,在内容挖掘、有效组织词句上力不从心。不少简历徒有高大上的模板外表,而没有质量般配的内容。这些障碍不是模板能帮助解决的,而需要相应的实践辅导和提示。如果你正好需要准备简历,也有类似的疑惑,本篇的信息对你会有所启发。

简历的唯一使命是帮你赢得面试机会,简历的写作视角需着眼于如何让HR或AI机器在海选简历时挑出你。简历中HR最关注的是经历描述部分,这部分也是求职者能力的展示,体现在细化的岗位技能上,如管理技能、沟通技巧、研究技能、技术技能、教学技能、财务技能、创作技能、教练技能等。这些技能要借助具体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支撑才具有信服力。本篇的附表83-1技能行为动词表一和附表83-2技能行为动词表二,提供了经历描述中常用到的中英文动词,提示你如何精准选用这些词,使经历活动具体化。

针对求职者在经历上无内容可写和内容泛化的困难,下面归纳了七个参考贴士。

贴士1:根据个人的求职目标岗位梳理自己拥有的技能类别;

贴士2:在相关技能类别下挑选与自己经历相关的若干强势行为动词,用这些动词来描述自己做过的工作事务;

贴士3:在描述中有意复现目标岗位要求的关键词汇,增加被选几率;

贴士4:在描述中添加有信服力的细节,如某经历活动涉及的客观数据、服务规模和服务对象、达到的成效和结果等;

贴士5:使用无主句,尽量以主动态组织句式描述;

贴士6:避免流水句式、被动句式、名词化动词;

贴士7:根据与目标岗位要求的相关度,对不同阶段的经历描述进行优选排序。

我们再通过表83-3的经历描述的瑕疵示例分析来领会这些贴士的应用。

表83-3 经历描述的瑕疵示例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见,经历描述的繁简要求有相对性,既要力求词句的精简,也要避免笼统句式虚化经历;既有足够的关键细节,又不冗长到令人不愿阅读。所以,不论资历深浅,都要注意把握好简历中信息粒度的大小,尽量把所有内容浓缩在一至二个页面,尤其经历描述要力求做到字字珠玑。当你能够把简历信息干货化、具体化,HR速断并给予你面试机会的概率也会明显升高。

参考文献

[1]Markel,M.&Selber,S.A.Technical Communication.[M].12th ed.Boston:Bedfort/St.Martin's,2018.

[2]Yana Parker.The Damn Good Resume[M].Berkeley:Ten Speed Press,2015.

[3]Monster staff.How to Write a Resume[DB/OL]https://www.monster.com/career-advice/article/how-to-write-a-resume,2021-10-06.

表83-1 技能行为动词表一

表83-2 技能行为动词表二

问题84:如何自我诊断简历的质量?

写简历不仅是高校毕业生的刚性需求,更是年轻职场人不得不经常面对的写作挑战之一。许多求职者认为把个人信息添加到简历模板就大功告成了,也不清楚模板复制出来的简历质量有何问题。千人一面的简历要被HR相中并非取决于模板,更在于模板下的内容信息质量。在发出简历前对其做自我诊断是个不容忽略的环节,它能及时发现并修复模板拯救不了的问题,避免简历投空的风险。每个小小的修改都可能会增加自己胜出的几率。

如果你正处于求职活跃期,以下内容对你会有更强的针对性。表84-1罗列了简历诊断的主要问题清单,你可以对照清单,审查进一步改写和优化的空间。

表84-1 简历自我诊断的问题清单

上述清单所列的各维度问题可以提示你发现简历中的瑕疵,但重中之重仍是组织好经历描述的语言,本书“问题83:如何组织简历中的经历描述?”对此有更详细的解释。总之,求职者的简历对于HR就像一个盲盒,HR期待求职者带来的是惊喜而不是失望。如果你在简历中的布局和内容状态回应了HR的期待,必然也会获得面试的希望。

问题85:如何检查文档的可读性?

可读性(readability)一词经常在推介书籍的前言中出现,被用来评价书籍的质量。可读性高低是反映内容难易度以及读者对内容认知的优劣体验,可读性高的内容一定也是读者接受度高的内容。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创建的文档可读性如何,就需要通过可读性检查。检查手段有实验验证、公式计算或者检查清单。其中,实验验证的操作门槛条件高,主要适用于机构标准要求高的专业文档,而公式计算和检查清单门槛低,一般人都可以自行处理。因此,下面主要介绍公式和清单的检查方法。

国际公认的可读性公式主要用于英文文档,通过检测单词数、句子数、平均音节数、词长和句长以及专业词汇出现频度、语法复杂度等指标来确定可读性。如果你需要检查英文文档的可读性,可以通过下表85-1的两个检测公式进行检查。

表85-1 英文可读性检测公式

续表

或许你会觉得上面的公式挺难,其实不用担心,列出这些公式只是为了让你了解计算的依据,Word软件自带可读性检测功能。以Word 2016操作环境为例,你可以通过表85-2的操作步骤获得可读性报告数据。

表85-2 可读性报告的获取方法

由于国内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还不成熟,尚无广为认可的精准定量公式可供使用,但借鉴英文可读性的研究思路,你可以参考表85-3对中文可读性的核心要素进行定性检查。

表85-3 中文可读性检查清单

根据以上清单逐项审阅,相信你可以发现文档中存在着影响可读性的瑕疵,当这些瑕疵得到一一纠正后,文档可读性必然得到提升。请始终记住,读者受众是评价文档的最佳判官,文档创建者需要有高度的受众意识,才能确保文档达到友好可读的状态。

问题86:如何检查文档的易读性?

在问题85中,我们讨论了文档的可读性检查,本篇我们将学习文档的易读性检查。你可能会将这两个概念混淆,但二者在意义上有本质区别。可读性检查关注内容的认知理解体验,易读性检查则是关注页面的观感体验。易读性(Legibility)是指信息在文档中的易辨识度、易区分度,即人们能否轻松舒适地看见、区分、识别文档中的信息,它和语言内容无关,但与页面设计密切相关,是最直接影响阅读体验的因素。易读性高的文档不一定可读性就强,易读性低的不一定可读性就弱,但如果是受众接受度高的文档,通常易读性和可读性都会是较好的。

因为文字是文档中的主体,所以文档的易读性主要基于文字角度来讨论,通常易读性的检查需要从页面的视觉动线、页面的留白状态、文本对齐方式、字体字号等要素进行考虑。

一、检查页面的视觉动线

视觉动线是指读者的视线在一个页面或多个页面浏览时形成的通道。多数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视觉动线佳的页面意味着内容的搭建遵循某种认知逻辑的路径,如在图86-1的两个页面呈现横向和纵向不同的视觉动线,这些视觉动线有助于引导读者的阅读顺序。因此,检查你的文档是否呈现明确的视觉动线,检查视觉动线的选用是否符合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图86-1 页面视觉动线示例

二、检查页面的留白状态

充分的留白可以提高阅读的舒适度,减少页面信息对视觉的压迫感,增加文档的易读性。Word文档的页面设置默认适中数据为页边距上下2.54厘米、左右1.91厘米;此外,实践建议页面的留白采用1.5倍行间距,控制句长在25个字符以下;如果一行文本过长时,则应考虑分栏,栏宽保持在35~55毫米之间,等等。当页面满足这些参数指标和要求时,其易读性会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不会导致糟糕的阅读体验。关于留白的更多细节,你可以参阅本书“问题29:如何在页面中合理留白?”。

三、检查文本的对齐方式

文本是否对齐,或者选用的对齐方式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文档的直观颜值,是文档易读性的重要风向标之一。你可以参照表86-1,检查文档对齐方式与目标场景是否相适应。

表86-1 文本对齐方式特征及适用场景

四、检查文本字体的适切性

根据字体的分类,字体可以分为衬线字体(Serif)和无衬线字体(Sansserif)两大类,在中英文中它们对应的是不同字体。所有的字体都有其个性风格和特征,选用的字体与文档主题是否适切是你检查的重点。表86-2提供了基本的字体选用参考,你需要结合文档的情况来确定选用何种字体。

表86-2 选用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的基本参考

在本书的“问题5:创建文档需要熟悉哪些字体特征?”,你可以查阅到更多的字体特征信息。

五、检查文本字号的适切性

字号大小的适切性同样取决于文档的用途、呈现的载体以及目标受众。中文字号采用号数制,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七号。在各等级之间增加“小”字号进一步调整,如小一号、小二号等。英文字号一般采用点数制,又称磅数制,即英文的“point(pt)”俗称“磅”为单位。表86-3提供了两种体制常用字号的对照数据,这对于中英文混合的文档场景具有参考价值。

表86-3 中英文常用字号对照表

在检查文档易读性时,建议你重点检查不同层级内容之间的字号差异。选用不同字号之间差异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易读性,差异过大会弱化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而差异过小则会导致主次模糊。例如,标题的字号应比正文至少大1.5倍,注释字号应比正文至少小一号。如果文档受众是儿童或老人,则字号的选用还应在该规范的基础上有所放大。

只要文档创建者认真地执行以上环节的检查,就可以大大降低生产出来的文档“不忍直视”的概率,基本保证文档的易读性。

参考文献

丽莎·格雷厄姆著,周姗译.平面设计基础教程——版式设计与文字编排[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问题87:如何检测文档的使用性?

通常情况下,文档创建者会因过度卷入文档内容而难以客观审读发现问题,这说明当你完成一篇工作文档时,听取第三人视角的意见是很有必要的。本书的“问题85:如何检查文档的可读性?”和“问题86:如何检查文档的易读性?”讨论了检查文档的语言特征和页面特征,本篇则聚焦于文档的功能特征,检测文档给目标读者(用户)带来的效用,即文档的使用性。

从严谨角度来说,受众面广的文档如政策规定、通知通告、产品介绍、使用规程等,在正式发布前均应该经过使用性检测。使用性检测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这取决于文档的重要程度。使用性检测通常是选择目标读者(用户)作为受检者来试用文档。表87-1列举了非正式到正式的使用性检测的常用方法,可以根据可获取的条件以及文档重要级别来选用。

表87-1 检测文档使用性的常用方法

不管使用何种检测方法,检测都主要围绕文档的四个维度展开:信息的可获取性、信息的可理解性、信息的可执行性、信息的安全性。表87-2总结了在检测这些维度时你需要注意的检测提示。

表87-2 文档使用性的检测维度和相关提示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家熟悉的核酸检测通告为例,政府在发布该通告前的使用性检测可以这样实施:邀请不同背景状况的市民作为受检者,观察市民们是否可以快速找到通告中的重要信息(时间、地点、机构、限制条件等)并达到预期的理解;观察市民们按通告信息模拟参加核酸检测过程中是否有环节受阻,是否体验到潜在的安全问题等。在这样模拟执行通告的过程中,通告中隐藏的使用性瑕疵就容易暴露出来,并得到及时纠正,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舆情风险。

虽然使用性检测不能确保目标文档是个成功的范本,但使用性检测一定是保证文档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为文档创建者提供新视角来优化文档,只有经过使用性检测的文档才能维护其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Richard Johnson-Sheehan,Technical Communication Today[M].5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 Education Inc.,2015.

问题88:如何测评文档的阅读体验?

网络时代催生出“内容为王”的提法,许多成熟的企业和机构把文档内容视为代表自身实力的特殊产品。尽管检验实体产品用户体验的手段是多样的,但作为用户体验的一部分,阅读体验的测评实践尚未形成职场共识。

职场中大多数阅读行为不具有自驱力,因为大家是为了完成自己手头的任务或履行职责而为之。他们的阅读目标是求快、求准、求效,这些目标的达成度高低直接影响着阅读体验的好坏。作为文档的创建者,你如何探知阅读者对这份文档的阅读体验呢?作为本书的结尾问题,本篇讨论如何借助量表来测评阅读感受,识别文档瑕疵所在。

体验是情绪的综合反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情绪刻度以及正负情绪健康关键词[2]的提示,我们把阅读体验文本化。表88-1提供了情绪刻度对应的阅读体验描述语,你可以在各刻度上根据需要添加补充描述语,这些信息可以作为阅读体验的测评参照。

表88-1 情绪刻度对应的阅读体验相关描述语

续表

确定好阅读体验描述语后,我们把文档质量的核心指标带入到表88-2来考虑,如:

□信息的可获取性:信息是否好找?

□信息的可理解性:信息是否好懂?

□信息的使用性:信息是否好用?

阅读者在表中相应单元格勾选这三个分项指标体验值和综合体验值,就可以得出负向和正向阅读体验的来源维度。

表88-2 阅读体验测评量表

由于阅读者在文档查找、理解、使用以及个人和文档的情感连接上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测评得出的体验值可能与你预期的结果有出入,或是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但这些异常值能比较真实地反映阅读体验的状态,帮助你定位瑕疵的方向,提示你修复的必要程度。

虽然这个测评量表仅是个建议性手段,但它只需要有测评志愿者的配合即可操作,无需依赖于技术手段。量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示职场中的文档创建者持守最佳阅读体验的追求,确保文档内容的质量。

参考文献

https://xd.adobe.com/ideas/process/user-testing/usability-testing-questions-tips-examples/.

【注释】

[1]示例引自Christina Cantero,San JoséState University Writing Center,https://www.sjsu.edu/writingcenter/.

[2]信息译自:https://whalemedical.com/the-scale-of-emotional-health-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