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血的生成

二、血的生成

中医学认为精是生命的本原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明父母先天之精,是形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幼科发挥》说:“人之生也,……假父母之精血,交感凝结,以为胞胎。”胞胎的发育有赖于母体血液的充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造血器官,如《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灵枢·天年》亦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乃成为人。”中医学以出生之前的胚胎发育时期为先天,据以上论述,似可认为《内经》时代已认识到“胚胎造血”的存在。《医确》指出:“然儿在胎中,未尝饮食,先已有血,可见血为先天之水,不过藉后天为长养,非全靠后天。”这里将血的生成分为“先天”“后天”两大阶段,充分说明“胚胎期及出生后的不同发育时期的主要造血器官并不相同”这一客观事实,已有了相当明确的认识。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同样体现于中医学关于血的生成过程的理论中。中医学认为血的生成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是在五脏六腑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非一脏一腑所能为。华佗所著《中藏经》,在五行基础上,对血的生成,从母子关系的联系方面,提出了心、肺、脾、肾、肝与血生成的内在联系。《中藏经·生成》篇说:“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源。”这并非意味着主次不分等同罗列,而是表明中医藏象学说历来注重整体观念而尤独重脾肾两脏。《医宗必读》说:“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理虚元鉴》说:“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血液的生成亦无不如此,如《景岳全书》谓:“生血之源,源在胃也。”《病机沙篆》云:“血之源头在乎肾。”

(一)肾与生血

肾藏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精之处也”。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四七,筋骨坚,……丈夫八岁,肾气实,……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四八,筋骨隆盛。”可见,骨髓的生长实际上是肾中精气促进机体发育的结果,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其充在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亦说:“肾主身之骨髓。”肾精健旺,才能充养骨髓,骨髓赖之而盈满。肾中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其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自水谷精气,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这些记载,说明了肾与骨髓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而骨髓在现代医学中是一重要的造血器官,骨髓藏于骨,为肾所主,肾之功能强盛与否,直接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此外,肾精还可直接化血,正如《侣山堂类辨》所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唯其如此,故有“精血同源”之说。《张氏医通》谓:“血之源头在乎肾。”《类经》云:“精足则血足。”肾藏精、主骨生髓的意义,除造血之外,似乎还可理解为对血细胞生成的调节,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SF)对红细胞生成的特异性调节。

(二)脾(胃)与生血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新个体出生以后,营养物质主要赖脾胃摄取,如《景岳全书》所说:“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主纳运水谷,生化气血。《名医指掌》说:“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因此,就后天而言,在某种程度上,脾胃为生血之源。故《景岳全书》说:“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脾胃为生血之源”。结合现代医学有关理论,可以理解为脾胃为造血提供原材料,如Fe2+、蛋白质、叶酸、维生素B12等。脾胃功能的健旺与否直接影响造血原材料的供给,故《医门法律·虚劳论》说:“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血不生。”

(三)心与生血

祖国医学认为心是参与造血的,《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心生血。”《侣山堂类辨》指出:“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血证论》亦说:“心为君火,主生血。”《景岳全书》又有“肾之精液人心化赤而为血”的说法。综合以上各家之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心主血脉,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以保持其旺盛的功能状态,从而促进血液的生成。②水谷精微,经脾脏转输升清,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③《医学入门》更指出:“心者,……有血肉之心,……有神明之心。”又《医确》说:“肾属水,心属火,水交于火,而血以成。”上述“神明之心”“水火既济”,当包括血液生成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内。

(四)肺与生血

中医学认为肺与生血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肺主一身之气,合成宗气,而气能生血,气旺则生血功能强,气虚则生血功能弱。②《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精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说明血液是在肺脉生成,肺脉是化生血液的重要场所。③《医易一理》说:“心脏舒出紫血之浊气,缩入赤血之清气。赤血即受肺吸入清气生气,由心运行血脉管,滋养周身之精也。紫血即受脏腑经络浊气,毒气改变之血,由回血管复运行肺内,待呼出浊气,得吸入之清气,则紫血复变为赤血,仍流布周身之内,以养生命。”在这里,肺主呼吸之气,吐故纳新,司清浊交换,“紫血”缘肺得以源源不断地化为“赤血”。

(五)肝与生血

肝在祖国医学中既是一个藏血脏器,又是一个生血脏器。“肝藏血”始见于《素问·调经论》和《灵枢·本神》。肝脏生血,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以生气血。”《医部全录》亦谓肝“生血气”。《张氏医通》则云:“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在现代医学中,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藏血器官,而肝脏的造血活动则见于胚胎的2~5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