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应用活血化瘀疗法的指征

三、血液病应用活血化瘀疗法的指征

应用活血化瘀疗法治疗血液病,要根据“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根据瘀血之有无,辨证论治。

(一)临床指征(宏观指征)

1.疼痛

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由于血液瘀滞、流行不畅、肌腠筋骨失养,则发生疼痛,疼痛是瘀血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瘀血疼痛的特点是:①痛处不移,位置比较固定。②疼痛为剧痛、刺痛、绞痛,活动后加剧。③疼痛昼轻夜重。④痛而拒按,按之加重。⑤疼痛可兼见红肿。⑥疼痛经久不愈,易反复。⑦疼痛部位常按之有块。疼痛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卟啉病等。

2.出血

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致血不循经,溢出脉外,导致鼻衄、牙衄、肌衄等出血发生,故《血证论》指出:“既然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又说:“失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出血的特点是:①血色暗红、紫黑,或有血块,亦可淡红。②出血时间长或反复小量出血。③单用止血药反加重出血。出血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白血病并发DIC出血等。

3.发热

血瘀日久则化热,《金匮要略》指出:“病者如热状,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瘀血发热可因瘀血部位、程度的不同而有低热、中热、高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午后热甚,夜热早凉,脉证不符等特点。从热型上看,瘀血发热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暮即发热等多种类型。故《血证论》说:“瘀血在腠理,则营卫不和,发热恶寒,在半表半里之间,寒热如疟状,在肌肉则翕翕发热,瘀血在经络脏腑,必见骨蒸痨热。”发热多见于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4.燥渴

血于内,气行不畅,敷布无能,水谷精微不得散布周身,故瘀血患者可有燥渴出现。《血证论》指出:“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则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则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同时,瘀血内郁,郁而发热,热伤津液,亦可致口渴,燥渴可见于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5.肿块

瘀血内停,日久凝聚成块。《医林改错》说:“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血证论》亦说:“瘀血在脏腑经络之间,结为癌痕,……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血红蛋白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的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下结节等多系瘀血或痰瘀凝聚而成。

6.唇、舌、鼻、皮肤、指甲

《灵枢·经脉篇》指出:“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瘀血可导致唇、舌、鼻、皮肤、指甲等发生病理改变。

(1)紫舌有瘀点、瘀斑:紫舌对瘀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金匮要略》指出:“病人胸痛,唇萎舌青,……为有瘀血。”《通俗伤寒论》亦说:“因热而瘀者,舌必深紫而赤,或干或焦;因寒而瘀者,舌多淡紫带青或暗或滑。”

(2)血管异常:《素问·调经论篇》说:“络外溢,则经有留血也。”《医林改错》亦说:“青筋暴露非筋也,现于皮肤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内有瘀血也。”血管异常指体表血管、鼻、颜面、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唇、指端发绀,静脉血栓形成等,临床表现为面色黧黑晦滞、目环黯黑、鼻头色青、口唇发绀、四肢末端青紫等。

(3)肌肤甲错:瘀血久留,精血不能濡养肌肤而致。表现为皮肤粗糙、鳞屑增多。

7.脉象

脉象可见沉、弦、涩、结代或无脉,故《脉诀》有“瘀血内蓄,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受其害”的论述。

(二)实验室指征(微观指征)

1.微循环障碍

(1)微血管痉挛,微血管数目减少,血管模糊不清,长度缩短,血管口径狭窄。

(2)血管内血流瘀滞,血流速度减慢,严重时完全停止,微循环中血流不成线流,变为粒状流、慢粒流或停滞。

(3)微血管异形。

(4)微循环中可发现有红细胞聚集体。

(5)微血管周围有液体渗出。

(6)微血栓阻塞微血管,血小板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常可引起阻塞,使血流不通。

2.血液流变异常

红细胞比积增高,全血黏度升高,血浆黏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等。

3.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活性降低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凝血时间缩短,血浆纤溶酶活性降低。

4.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聚集性增加,释放功能亢进。

5.病理

病理切片有瘀血表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