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诊疗
(一)病因病机
1.气机郁滞
恼怒过度伤肝,肝失疏泄,肝气郁滞;忧愁思虑日久,思则气结;外感寒邪,寒性收引凝滞,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气机不畅,出现胀痛不适等症;如气郁化火,火热之邪迫血妄行,可兼见出血的表现,本证多见于疾病的早期。
2.瘀血内阻
各种原因导致气机不畅,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血又进一步加重气机不畅,日久凝聚于局部,可导致局部刺痛,根据血瘀停滞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瘀阻于心,则见胸痛、心悸等;瘀阻于肺则见气短、胸闷等;瘀阻于四肢则见肢体疼痛不移,甚则变色发黑等。本证可出现于疾病过程的每个阶段。
3.气阴两虚
患者本身体质偏于阴虚,加之病程日久,耗伤气阴,可见气阴两虚之证。病程中本证可单独出现,也可以与气滞血瘀并存。临床表现除乏力、口干等症外,由于气虚失摄,还可兼见各种出血症状。
4.阴虚火旺
气郁化火,火热之邪耗伤阴液,阴不制阳,虚火内生;瘀血阻于经脉,新血不生,阴血亏虚日甚,阴不制阳亦可导致虚火内生。虚火内郁,除见低热、盗汗、手足心热等症外,由于热伤血络,可兼见各种出血症状,其病位主要在肝肾。
(二)辨证论治
1.气机郁滞
主证:胸胁脘腹胀闷,甚或疼痛,症状时重时轻,部位不固定,或可见肢体某一局部胀痛不适,走窜不定,舌质正常或淡黯,苔薄白,脉弦。
辨析:情志不舒等原因导致气的运行发生障碍而不通,故气滞以胀闷疼痛为主。由于气机阻滞,故疼痛表现为胀痛、窜痛的性质。气滞影响血液运行,可见舌质黯淡。
治法:行气解郁。
处方:越鞠丸加减。香附15g,苍术15g,川芎15g,柴胡15g,青皮10g,郁金15g,佛手15g,枳壳15g,丹参15g,丹皮10g,延胡索15g,甘草10g。
方解:香附、柴胡、青皮、佛手、枳壳、延胡索行气解郁;气郁常影响津液输布,而发生湿郁痰凝的病理变化,所以加苍术燥运脾湿;气滞血行不畅,故加川芎、郁金、丹参、丹皮等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气滞日久,郁而化火,火热之邪迫血妄行而见呕血、便血、皮肤紫斑等出血症状者,改用加味清胃散加减,生地20g,丹皮15g,水牛角50g,黄连15g,连翘15g,当归15g,藕节20g,侧柏叶15g。
2.瘀血内阻
主证:头痛,或胸胁腹部疼痛,或肢端疼痛色黯,或见胁下积块,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或兼见呕血、便血、皮肤紫斑等,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
辨析:瘀血阻滞于局部,根据瘀阻的部位不同,临床出现相应的症状。瘀血阻于头部则见头痛;瘀血阻于心肺,则见胸痛,或伴气短甚则喘憋;瘀血阻于胁下,则见胁下积块,胀痛或刺痛不适;瘀血阻于肢体,则见肢端疼痛色黯。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舌象均为瘀血内阻之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消积。
处方:膈下逐瘀汤加减。香附15g,桃仁10g,红花10g,乌药10g,枳壳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丹皮10g,五灵脂10g,延胡索15g。
方解:香附、乌药、枳壳疏肝理气,当归、川芎、赤芍药、桃仁、红花、牡丹皮、五灵脂、延胡索等活血祛瘀止痛。
加减:①可根据瘀血阻滞部位,使用不同的方剂,如头痛明显者,可改用通窍活血汤;胸痛明显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肢体疼痛明显者,可改用身痛逐瘀汤。②积块明显者,加三棱15g,莪术10g,全虫10g,地龙10g。③院腹胀闷,食欲不振,加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④呕血、便血、皮肤紫斑及其他部位出血者,去桃仁、红花,加可藕节15g,蒲黄炭15g,三七粉15g,棕炭化瘀止血。
3.气阴两虚
主证:身倦乏力,气短,两颧潮红,五心烦热,皮肤紫斑,鼻衄,齿衄,或有胁下积块,口干舌燥,大便干燥,盗汗,舌质红,少苔,舌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数。
辨析:元气阴津不足,失于充养,故见神倦乏力、气短;虚火上炎则见两颧潮红,五心烦热;虚火灼伤血络,可见皮肤紫斑、鼻衄、齿衄等出血症状;兼有瘀血积聚日久则见胁下积块;阴津不足,则见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虚火迫津外泄则见盗汗。
治法:益气养阴,补虚扶正。
处方:黄芪鳖甲散加减。黄芪20g,人参15g,茯苓15g,炙甘草10g,天门冬15g,生地15g,地骨皮15g,秦艽15g,鳖甲15g,知母10g,赤芍15g,桔梗10g,柴胡10g,肉桂10g。
方解:黄芪、人参、茯苓、甘草补中益气,以益气血生化之源;天门冬、生地滋阴增液。
加减:①自汗盗汗较重,可加五味子15g,煅龙牡15g,固表敛汗。②心悸怔忡,可加酸枣仁15g,龙眼肉15g,养心安神。③见呕血、便血、齿衄等出血症状者,可加白及15g,茅根15g,侧柏叶15g,凉血止血。④伴有胁下积块加丹参15g,郁金15g,延胡索15g,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⑤纳少腹胀,大便溏薄,加山药15g,扁豆15g,砂仁15g,理气健脾。
4.阴虚火旺
主证: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胁痛隐隐,面赤颧红,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或见齿衄、鼻衄、呕血等,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
辨析: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脑为髓海,肾之阴精不足,耳窍髓海失养,则见头晕耳鸣、健忘;虚火上扰心神,则见失眠;虚火上炎而见面赤颧红;耗伤阴津则口干咽燥;热盛迫津外泄则见潮热盗汗;热邪灼伤血络则见齿衄等出血之症。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处方:知柏地黄丸加减。黄柏15g,知母15g,生地20g,山药20g,山萸肉15g,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5g,银柴胡15g,胡黄连15g。
方解: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黄柏、知母、银柴胡、胡黄连滋阴潜阳降火。
加减:①可酌加熟地20g,何首乌15g,枸杞子15g,填补阴精。②头晕耳鸣,面红颧红,加龟板15g,鳖甲15g,滋阴潜阳。③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加石斛15g,麦门冬15g,玄参15g,养阴清热。④齿衄、鼻衄、呕血,加侧柏叶15g,白茅根15g,凉血止血。⑤便血者,加生大黄粉15g,三七粉10g,白及粉15g,化瘀止血。⑥尿血者,加大蓟15g,小蓟15g,白茅根20g,凉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