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诊疗
(一)病因
1.化学毒物及放射线
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来自很多方面,其中最常见的化学物苯及其衍生物、二硝基酚、砷等对造血干细胞有毒性作用,而X 线和中子还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从而就造成急性或慢性放射损害,人们就出现粒细胞减少情况。
2.药物使用不当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白细胞减少症都是饮食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会直接杀伤增殖细胞群,而药物抑制或干扰粒细胞核酸合成更会影响细胞代谢而阻碍细胞分裂,从而就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威胁。
3.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是自身抗体、T 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作用于粒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从而导致骨髓损伤,粒细胞生成障碍;白细胞减少症的出现也与自身有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系,人们应该做好防范措施以避免自身健康受到伤害。
4.细胞成熟障碍——无效造血
若是人们体内的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就会影响DNA 合成而导致骨髓造血活跃,但细胞成熟停滞而破坏于骨髓内;某些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也存在着成熟障碍,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粒细胞减少而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二)临床表现
白细胞减少症病因虽不同,但其临床症状相似。单纯粒细胞减少者,起病多缓慢,症状较轻,常见乏力、心悸、头晕、低热、咽炎或黏膜溃疡等;若白细胞减少症由感染所致者,则见高热,恶寒,周身酸痛;若为粒细胞缺乏症,则起病急,可突然畏寒或寒战,高热,头痛,关节痛,极度乏力,严重者有吞咽困难,谵语或昏迷,可在数日内死亡。体检早期示扁桃体红肿,咽部黏膜溃疡,稍后可见坏死、水肿,黏膜潮红充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体征。因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1.感染性粒细胞减少症
常见于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麻疹、流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性疾病,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粟粒型肺结核、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原虫以疟疾合并脾肿大者为多见。
2.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
氯霉素、合霉素、磺胺、复方阿司匹林引起粒细胞减少的报道时常见到。
3.放射线性粒细胞减少症
从事放射线工作或者接触放射物质,可导致白细胞减少。
4.获得性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结缔组织病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可于血清中查到抗白细胞抗体。
5.骨髓病性粒细胞减少症
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粒细胞减少。
6.并发症口腔感染
这是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黏膜溃疡,继而可有坏死水肿、黏膜潮红及颈淋巴结肿大等;急性肛周脓肿;全身各系统感染;败血症是本病的主要威胁,致死率高达30%~40%。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减少症时白细胞总数常在(2.0~4.0)×109/L 之间,伴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而粒细胞缺乏时白细胞多在2.0×109/L 以下,粒细胞明显减少,甚至1%~2%或完全消失。粒细胞质内可出现中毒颗粒、空泡、核染色不佳等中毒表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可轻度增加。在恢复期,外周血中可出现幼稚粒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血小板及红细胞无明显改变。
2.骨髓象
属白细胞减少症者,骨髓多无明显改变。粒细胞缺乏者,红细胞及血小板多无明显变化,粒细胞系成熟受阻,原粒及早幼粒明显增多,其余各阶段均减少;粒细胞系明显减少,甚至见不到。粒细胞可有中毒现象。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可增多,恢复期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可增多,类似白血病的骨髓象,应注意鉴别。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应注意有无感染史,物理、化学因素触及,有无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过敏性疾病病史,有无伴脾肿大的疾病,有无遗传因素等病史。白细胞减少症病因虽不同,但其临床症状相似。单纯粒细胞减少者,起病缓慢,症状较轻,常见乏力,心悸,头晕,低热,咽炎或黏膜溃疡等;若白细胞减少症由感染所致者,则见高热,恶寒,周身酸痛;若为粒细胞缺乏症,则起病急,可突然畏寒或寒战,高热,头痛,关节痛,极度乏力,严重者有吞咽困难,谵语或昏迷,可在数日内死亡。体检早期示扁桃体红肿,咽部黏膜溃疡,稍后可见坏死、水肿,黏膜潮红充血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体征。因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1)白细胞减少症:由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成人)低于4.0×109/L时,称白细胞减少症。儿童则参考不同年龄正常值定为:>10岁低于4.5×109/L;<10岁低于5.0×109/L。且无出血时,称白细胞减少症。
(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当外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0×109/L时,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儿童≥10岁低于1.5×109/L,<10岁低于1.5×109/L,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3)粒细胞缺乏症:当粒细胞严重减少,低于0.5×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
2.鉴别诊断
(1)低增生性白血病:临床可见贫血、发热或出血,外周血常呈全血细胞减少,可以见到或不能见到原始细胞。骨髓增生减低,但原始粒细胞>30%。而白细胞减少则幼稚细胞数少见,且无出血,无明显贫血现象。
(2)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或急或慢,多有出血、贫血表现,白细胞减少,尤以中性粒细胞明显,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均明显减少,骨髓呈三系细胞减少。而粒细胞缺乏症则发病急,无出血,贫血不显,白细胞分类以粒细胞极度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均正常,骨髓象呈粒系受抑,成熟障碍。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见溃疡性咽峡炎、粒细胞减少,易与粒细胞减少症混淆,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片中间发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且血清嗜异凝集试验阳性,不难与粒细胞缺乏症鉴别。
(五)西医治疗
1.常见治疗方案
(1)去除病因:尽可能找出病因,对可疑的药物或其他致病因素,应立即停止接触;对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2)感染的防治:轻度粒细胞减少者不需特别的预防措施;如粒细胞<0.5×109/L,即粒细胞缺乏症者应采取无菌隔离措施。如患者已发热,应进行血、尿、痰或感染病灶分泌物的需氧及厌氧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找到病原菌前应选用抗菌谱广能覆盖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二联以上治疗。如经过多种抗生素治疗仍无效,应考虑伴有真菌感染可能,采用两性霉素B或与氟康唑等。
(3)提升粒细胞的药物:莫拉司亭(rhGM-CSF)和非格司亭(rhG-CSF)是目前应用广泛,提升粒细胞作用显著的造血生长因子。此二者的作用略有不同,前者除促进粒单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外,并对嗜酸系祖细胞以及巨核系和红系祖细胞的生长也有刺激作用。因此用药后除中性粒细胞升高外,还可使单核及嗜酸粒细胞增多;后者则是促进粒系祖细胞增殖,缩短分化成熟时间,促进释放使中性粒细胞迅速增多。但如干/祖细胞已损伤,而正常干细胞尚未恢复增殖时,则此二药的作用均不明显。剂量:2~5μg/(kg/d),皮下注射。莫拉司亭(rhGM-CSF)大剂量时,其毒副反应较非格司亭(rhG-CSF)多见。此二药疗效短暂,只适用于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及预防(如化疗或骨髓移植时)。
(4)输入粒细胞:输粒细胞易引起严重反应,且供体白细胞可能携带巨细胞病毒,因此主张只用于粒细胞缺乏症合并严重感染用抗生素不能控制者,或用非格司亭亦未能提升粒细胞至0.5×109/L时。根据正常人从骨髓释放至外周血的粒细胞约为1011个粒细胞,应连输3~4天。
(5)免疫抑制剂: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由免疫介导的其他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可试用糖类皮质激素治疗。
(6)异基因骨髓移植:只适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严重免疫缺损者,对单纯粒细胞缺乏者不宜采用。
(7)脾切除:对脾功能亢进和Felty综合征者可考虑。
2.择优方案
(1)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
(2)对于轻度粒细胞减少者,如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0×109/L 以上者,可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如参芪片,3片,3次/d,口服;鲨肝醇,100 mg,3次/d,口服;维生素B4,10mg,3次/d,口服。血常规恢复正常后方可停药。
(3)对于中性粒细胞中重度减少并伴有严重感染的患者可用注射升白细胞药物。如非格司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μg/d,7~14天,皮下注射,可使中性粒细胞迅速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