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血液病的病机

二、血液病的病机

(一)血虚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失血过多,新血不及生成补充;或因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退,而致血液化生障碍;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等,均可导致血虚。血虚包括贫血,但两者又不能等同划一。贫血是指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血虚除指血液不足外,还包括血的濡养功能减退这一病理变化。血虚的病机特点是血液不足,不能充养周身组织器官,以致脏腑组织机能活动减退。因心主血,肝藏血,所以血虚和心、肝两脏关系密切,临床常见心血虚、肝血虚证型。血虚以面、唇、舌、爪甲淡白无华为基本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贫血外观。以心血虚为主者,因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心神失养,故伴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若肝血不足,不能荣养筋目,无以充盈冲任胞宫,则伴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月经量少或闭经等症。血由气生,血虚常由气虚,尤其是脾气虚发展而来,临床上血虚常与少气懒言、乏力自汗、腹胀便溏等气虚(尤其是脾气虚)症状并见,亦常与脾肾阳虚并见。血属阴,血虚不复,日久则见阴虚,故又可与阴虚并见。

(二)血瘀

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血瘀和瘀血的概念不同,血瘀是一种病理状态,属病机范畴;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属病因范畴。据血瘀的基本概念,似可理解为血液流变学的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异常、血循环障碍、血栓形成等。血瘀病理在血液病中十分常见,如多发性骨髓瘤的高粘综合征、真性红细胞增多的血液黏滞度增高,卟啉病、过敏性紫癜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血瘀和瘀血之间亦存在着联系,血瘀进一步发展可形成瘀血,而瘀血形成以后,又可阻于经络,成为血瘀的一种原因。中医学认为“癥瘕积聚”多因血瘀导致瘀血内停凝结而成,治以活血、破血、祛瘀,联系现代医学的肿瘤性疾病,那么,血瘀的病理过程似乎又包括肿瘤细胞的发生和增殖在内。血瘀的临床表现与瘀血相似,除了疼痛、肿块、出血、发热等共同的临床特点外,其临床表现又随导致血瘀原因的不同而不同。气滞血瘀是指由气机郁滞引起的血瘀。《寿世保元》说:“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而血瘀又能碍气,故气滞血瘀,应指气滞、血瘀互为因果所引起的病变。其病机特点是气滞与血瘀并存,二者互为影响。其发病多与心肝二脏功能失调有关。其临床特点是血瘀证候伴见气滞如胸胁胀痛等。气虚血瘀是指因气虚不运,血行不畅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因虚致瘀,虚因瘀甚。《医论三十篇》说:“气不虚不阻。”《景岳全书》说:“血有虚而滞者。”《直指方·血荣气卫论》说:“气有一息之不足,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皆指气虚血瘀这一病理状态而言。临床上气虚血瘀以血瘀伴见心悸气短、神倦乏力等气虚证为特征。寒凝血瘀即寒邪凝滞而致瘀血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血瘀兼夹寒象,其中寒又当分实寒和虚寒。瘀热互结系热邪壅结引起的血脉瘀滞病理状态。热为阳邪,热盛则煎熬津液,易使血液粘滞,经脉瘀塞而致瘀。《重订广温热论·清凉法》说:“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圣济总录·论痉非胎毒》也说:“热毒内瘀,则变为瘀血。”临床以血瘀夹有热象为特征,其中热又有实热和虚热之别。湿热瘀阻是指湿热蕴结、血脉被阻的病理状态,临床以血瘀与湿热症状并见为特征,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津亏血瘀是指津液亏损,血液循行不畅的病理状态。《读医随笔》说:“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临床上以原有津液不足的基础上,出现血瘀症状为特征。痰瘀互结是指痰阻血滞之病理状态,多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三)出血

出血机理不外血热、气虚、瘀血等几个方面。现代医学认为,出血倾向增强系血小板、凝血系统以及血管壁异常所致。某些出血性疾病和先天因素有关,如血友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无力症等。

《景岳全书》说:“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血热为出血的常见机理,包括热邪灼伤脉络和迫血妄行两个方面。热邪灼伤脉络,即《内经》的“络伤”理论,《灵枢·百病始生》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这相当于出血性疾病的血管壁异常,如过敏性紫癜、血管性假血友病等。邪热迫血妄行又有虚热、实热之分,《景岳全书》说:“火盛迫血妄行者,……然火有虚实,……所当酌也。若以假火作真火,则害不旋踵矣。”而实热又有夹湿与否之别,临床上湿热出血多见于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新生儿溶血症等;实火迫血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急变等;虚火迫血多见于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气虚不能统摄血液,使血不循经而外溢,主要是指脾气虚,故中医又称“脾不统血”或“脾不摄血”。《张氏医通》说:“阴胜则阳微,阳微则火衰,火衰则血失其统而下溢。”《不居集》说:“气虚失血,中气虚则不能摄血。”《轩岐救正论》说:“脾虚而血不统。”脾不统血当包括血管壁异常、血小板或凝血系统病变在内。盖血小板、凝血因子的生成有赖于脾胃运化功能,如《医述》引《医参》云:“食物入胃,……得脾气一吸,……食物之精得以尽留。”

《景岳全书·脾胃》说:“然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由是可知,脉气亦禀气于脾胃,脉管“壅遏营气,令无所避”,功能异常可由脾胃气虚所致。

瘀血出血,系内有瘀血,影响血液正常运行而外溢的病理状态。《血证论·吐血》说:“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气机,……不可不急去之也,且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这一病理状态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高白细胞数白血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四)血脱

血脱是指大量出血所引起的机体功能衰竭、病情危重的病理变化。凡能导致出血的原因,均可能引起血脱。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不止,其危重阶段发生休克,则可用血脱予以解释。由于气附于血,以血为载体,“血以载气”,临床上,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无不并见气随血脱的病理变化。故《景岳全书》说:“暴吐暴衄,失血如涌,多致血脱气亦脱,危在顷刻,此其内伤败剧而然。”说明血脱为危重之候,若救治失宜,则常致败亡。

(五)血燥

血燥常因津液枯竭引起,故又称津枯血燥,指血燥、虚热内生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大致可分3组:①津枯失润的症状:鼻咽、皮肤干燥,肌肉消瘦等。②血燥虚热内生的症状:心烦,五心烦热等。③血燥生风的症状:皮肤瘙痒,落皮屑等。津枯血燥多出现于血液病因热邪伤阴、阴虚内热的病理阶段。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见皮肤瘙痒,则与血燥有关。

有关上述中医学对血液病病机的认识,需要说明的有两点:①上述各病机类型在临床上常交织并存,仅有主次之别,而难以截然区分。血热出血的同时,可有血瘀的存在便是一例。②对中西医血液病病理之间的联系的理解,不可牵强附会,机械对应。比如,虚热出血、气不摄血,不可机械地等同于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因子缺乏。因为,中医的虚证除了功能减退之外,尚有功能失调的内涵。而血小板减少除表现为虚证外,亦可表现为实证。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就可出现热盛迫血,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等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