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诊疗
(一)病因病机
1.血瘀气滞
若情志抑郁,导致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或忧思日久,气血不和,皆可致瘀血不停。瘀血积滞日久则可见腹部积块,痛有定处,舌质暗红,脉涩。正如宋代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症瘕积聚门》所说:“有如忧思喜怒之气,人之所不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传克不行,乃留结而为五积。”清代尤在泾在《金匮要略·积聚统论·气积篇》亦说:“气滞成积也,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症。”两人均指出情志因素可导致积证的发生。
2.血瘀气滞夹肝经实火
肝郁日久,由气及血,血瘀日久化热化火;或肝阳化火,肝火循经上炎则见面红目赤、头痛眩晕;瘀热互结形成积块则见肝脾肿大;瘀血阻络,瘀热破血妄行则见衄血。正如《类证治裁·眩晕》说:“肝胆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结……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医林改错》亦说:“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总之,该病源于肝郁而出现血瘀,气郁而至肝火,瘀热互结又加重瘀血,故引起多种瘀血夹肝火证。
3.血瘀气滞兼热入营血
因素体内热;或阴虚内热之体;或嗜食肥甘辛辣之品,郁热内生;或邪毒侵入人体蕴于血分等皆可导致郁热内停、热入营血、热扰心神及热迫血行而出现一系列热入营血之证,如身热心烦,神昏谵语,出血等。
总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位在肝,以情志内伤、外感邪毒或内外合邪而致肝郁,气郁日久化热化火,迫血妄行;或肝郁日久导致血瘀,郁热内结又加重瘀血而见诸瘀血证候。
(二)辨证论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于中医学中的“蓄血证”“瘀证”等范畴。古代也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温疫论补注·蓄血》云:“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与现代临床所见颇为相似。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骨髓活动普遍亢进的血液病。本世纪初开始确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本病的发病率不高,但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如不经治疗可于1~2年内因血栓形成、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而致死亡。部分患者可在晚期转变为急性白血病。西医治疗不良反应较大,有一定的难度。譬如静脉放血,有些患者往往不愿接受;放射性核素对肝、肾有较严重的损害;造血抑制性药物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1.肝火血瘀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化瘀。
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芪。柴胡、生地、泽泻、木通各10~15g,甘草10g,鸡血藤15g,青黛12g(后下)。
加减:瘀血明显加桃仁、红花、川芎;重度瘀血加三棱、莪术;阴虚加玄参、麦冬;气虚乏力加黄芪、党参;大便干结加大黄(泡茶饮);口渴烦躁加金银花、地丁草、紫河车;治疗后红细胞下降而白细胞仍高加紫河车、连翘、白花蛇舌草。
用法:每剂药除青黛外,其他药先煎2次,去渣,然后混合2次药液,加入青黛,再煎15分钟左右,约300mL,1日内分3次服,每次100mL,每日1剂。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加减。
2.热毒血瘀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当归15g,赤芍10g,丹皮15g,生地15g,红花12g,桃仁10g,金银花30g,大黄10g,青黛10g,甘草6g。
加减:热盛伤阴加玄参、麦冬;热毒甚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兼有湿热加川朴、佛手、半夏、茯苓;热入营血,紫斑较重加广角(或水牛角)、黄连、栀子、黄芩;腹部痞块(脾大)加鳖甲、柴胡、穿山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常用成方:清瘟败毒饮、桃红四物汤、卷柏鳖甲煎等。至于湿热血瘀一型,可用桃红四物汤加清热利湿之品(如银花、萆薢等);气虚血瘀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活血化瘀之品(如大黄、丹参、赤芍等)治疗,均有满意疗效。
(三)专方专药治疗
1.绛红汤
组成:白花蛇舌草30g,知母30g,半枝莲25g,赤芍25g,川芎20g,虎杖20g,漏芦50g,丹参50g,黄柏15g,三棱15g,莪术15g,黄药子15g,青黛5g,雄黄粉1g(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2.加味四物汤
组成:当归15g,生地15g,赤芍15g,桃仁15g,川芎15g,红花10g,虫10g,水蛭3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3.卷柏鳖甲煎
组成:鳖甲10g,甲珠10g,赤芍10g,丹皮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桂枝10g,厚朴10g,枳壳10g,卷柏30g,青黛10g,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四)中医针灸疗法
取穴:复溜、阴谷;大敦、太冲;足三里、太白;行间。
操作:均取双侧穴位。
第一组针刺用补法;第二组针刺用泻法;第三组用艾条灸。按子午流注纳子法,每日戌时(19~21时)治疗1~3组穴位,每日1次。并嘱患者每晚丑时(1~3时)自疗行间穴5分钟,用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