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
2025年08月10日
第一节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也叫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炎、肾炎为临床特征。该病的临床表现由Schonlein 在1837 年首先描述;1874 年Henoch 发现该病还可具有腹痛和便血的临床表现,故过敏性紫癜也被称为Henoch-Schonlein紫癜(HSP)。本病主要见于儿童,发病峰值年龄4~11岁,也有成人患病的报道,发病以冬春季为多,男女之比约1.4∶1。
由于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并不能局限于单一中医病证,故古代中医文献对本病没有独立病证对照论述,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参照“血证”“紫斑”“肌衄”“斑疹”“斑毒”“葡萄疫”“紫癜风”“便血”“尿血”等病证。《医宗金鉴·失血总括》有云:“皮肤出血曰肌衄。”《圣济总录·伤寒发斑》云:“论曰伤寒发斑,阳盛故也,其病在表,或未经发汗,或已发汗未解,或吐下后,邪热不除。毒气内盛,因表虚,热毒乘虚出于皮肤,发为斑疹。”《太平圣惠方·治小儿斑疮诸方》云:“夫小儿斑毒之病者,是热气入于胃也。”《外科正宗》云:“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普济方·紫白癜风(附论)》言:“夫紫癜风之状,皮肤皱起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是也,此由风邪夹湿客在腠理,营卫壅滞不得宣流,蕴瘀皮肤,致令色紫,故名紫癜风。”本病多发于小儿,成人少见,由于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的特点,致使小儿过敏性紫癜多发于外感风邪,且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若热伏血分,内搏营血,热伤经络,迫血妄行,外溢肌肤为紫癜,也有因饮食不宜,损伤脾胃,气血不足,致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而使血离经脉,临床可见皮肤紫癜、关节出血、便血、尿血同时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