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治疗
本病虚实夹杂,表现不一,但临床仍可针对瘀血停滞之特点,以活血、化瘀、止血为基本治疗原则。
(一)病因病机
(1)感受火热毒邪。感受热毒之邪,人体正气与之交争,热毒充斥于体内而发热。热毒之邪过盛,邪毒内盛,热入营血,营血耗伤,血热互结,血为之瘀结,则可表现为壮热、衄血广泛等症。《圣济总录·伤寒统论》说:“毒热内瘀,则变为瘀血。”
(2)外感湿热疫毒。外感湿热疫毒之邪,病邪由表及里,郁而不达;或饮食失调,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日久湿蕴化热,湿热交蒸于肝胆,不能泄越,导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淫于肌肤,下注于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若湿热之邪灼伤血络,络破血溢,可伴出血证。若疫毒内陷心包则有神昏谵语。
(3)脾胃虚弱。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均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职,气血亏损。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而妄行则渐成紫斑、鼻衄、呕血等症。
(4)阴虚火旺。久病热病之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久使阴津亏耗,因血之正常运行有赖于津液的运载,故津液不足无以载血运行,使血行不畅以致于瘀塞而引起皮肤紫斑、鼻衄等出血与阴虚火旺之象并见。
(5)瘀血阻络。久病瘀血阻滞经络,血液运行不畅,血不循经而溢出脉外,发生出血。因此,《血证论》谓:“失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
(二)辨证论治
1.热毒壅盛
主症:壮热不退,头痛较剧,面红耳赤,心烦口渴,狂躁不安,甚或神昏谵语,痉厥,失语,肌肤瘀斑密集,呕血,便血,尿血,或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绛或紫暗有瘀斑,苔黄,脉洪数或弦数。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犀角(水牛角代)5g,生地黄15g,牡丹皮15g,赤芍15g,栀子12g,黄芩12g,黄连6g,生石膏30g,当归12g,玄参12g,仙鹤草20g,甘草9g,川芎10g,枳壳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大黄6g,全瓜蒌20g;出血重者,可加地榆炭15g,藕节20g。
2.湿热血瘀
主症:发热,身黄目黄,小便黄或赤,胁下积块,鼻衄、齿衄不止,甚者呕血,尿血,肌肤瘀斑密布,色红,舌红或舌有瘀斑,苔黄厚,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犀角散加减。犀角(或水牛角粉)6g,栀子15g,黄连10g,茵陈30g,茯苓20g,白术12g,泽泻12g,猪苓15g,当归12g,桃仁12g,赤芍12g,川芎10g,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小便不利者,加木通6g,白茅根30g,车前草15g,大腹皮10g。
3.气虚血瘀
主症: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气少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治则:益气摄血,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人参12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9g,黄芪20g,当归12g,赤芍12g,牡丹皮10g,桃仁10g,红花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出血重者,去桃仁、红花,加地榆10g,槐角10g,蒲黄10g,藕节10g,或十灰散冲服。
4.阴虚火旺夹瘀
主症:低热,五心烦热,心悸失眠,盗汗,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皮肤瘀斑,或有鼻衄、咯血等,舌质红,有瘀斑或瘀点,苔少,脉弦细数。
治则:滋阴清热,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杞菊地黄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枸杞子15g,菟丝子15g,熟地黄15g,山药15g,柴胡10g,山茱萸12g,泽泻10g,牡丹皮12g,赤芍12g,当归12g,枳壳10g,川芎10g,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火旺明显热灼血络者,加知母15g,黄柏15g,鳖甲20g,青蒿10g,地骨皮10g,以泻火清热止血。
(三)中成药
(1)对热毒炽盛神昏谵语者,可酌情辨证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每次1丸,水研,灌服,以开其窍。
(2)清开灵或醒脑净每次30~4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具有清热解毒开窍的功效。适用于热毒炽盛者。
(3)云南白药每次1粒,每日3次,口服。具有祛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血瘀出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