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诊疗
(一)病因病机
白细胞减少症在中医学无此病名,据其主症主要有乏力、头晕、心悸、易外感发热等临床症状,归属于中医学“气血虚”“虚劳”“温病”“诸虚不足”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致病因素为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劳伤过度,饮食不节,失治误治,病后失于调理或某些化学药物中毒,导致脾肾亏损而气血不足,正虚于内卫外不顾而受邪,久不复则为虚劳。本病虽病机变化多端,但不外气血亏损、阴阳失调,心、肝、肾、脾机能受损,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肾精亏损和气血不足。
1.先天不足
父母体虚,胎气不足,或胎中失养,临产受损等,致使婴儿脏腑不健,生机不旺。常见于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慢性家族性粒细胞减少症,均皆因父母患此症而累及子女。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功能失调,不能化生精微,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脏腑四肢,出现虚劳的一系列表现。
3.劳欲过度
劳欲过度,脾肾受损,功能失调,气血化生乏源,精血亏虚,出现虚劳表现。
4.正虚邪犯
六淫之邪侵袭,迁延日久,邪气久踞,耗伤正气;或邪毒入里,伤血及髓,气血化生不利;或误治、失治,伤及脏腑,损及脾肾,致气血化生无源,或本虚之体感受邪气,邪从热化,可见发热与本虚之证并见。
(二)辨证论治
本病初期以气血两虚、脾气亏损为主,日久伤及肝肾,导致肾阴虚、肾阳虚或肾阴阳两虚。本病以肝脾肾虚损为本,故常见乏力头晕,心悸失眠,腰酸,少气懒言,纳呆等,应根据症状辨明病变脏腑,以及阴阳虚衰的情况,常见气血两亏、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正气虚弱,易感外邪,或因虚致瘀而成虚实夹杂之证。感受外邪后尚可按卫气营血转变或六经转变,临证时应认真辨别。
1.气虚型
证候:血液中白细胞下降,伴面色苍白,胸闷气促,心慌肢软,纳呆泛恶,口渴不欲饮,便溏,时有面浮肢肿自汗,脉细小,舌胖或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
治法:益气和胃,温补脾肾。
方药:党参、白术、白芍,茯苓、当归、生地、熟地、补骨脂、香、鹿角胶、龙眼肉、枸杞子、陈皮、黄芪。
2.气虚血弱型
证候:血液中白细胞下降,伴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灰滞,纳谷不香,小便频长,大便不实,舌淡不华,苔薄,脉细软。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当归补血汤和补中益气汤加减,当归、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升麻、柴胡、黄芪。
3.阴虚内热型
证候:血液中白细胞下降,伴头晕失眠,心烦口渴喜冷饮,时有牙龈出血,鼻衄,尿赤,便结,燥热盗汗,纳少,脉细小,舌红绛,苔薄或光剥。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安神。
方药:生地、白芍、天冬、麦冬、玄参、当归、丹皮、枸杞子、沙参、地骨皮、党参各9g,天花粉、旱莲草、五味子。
4.肝肾亏损型
证候:血液中白细胞下降,伴头晕耳鸣,腰脊酸楚,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口干欲饮,舌红少津,脉细涩。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方药:当归补血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当归、黄芪、甘草。
5.脾肾阳虚型
证候:血液中白细胞下降,伴腰膝痛软,形寒肢冷,面白神疲,便溏纳少,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弱。
治法:补肾健脾,益精养血。
方药:附子、鹿角胶、巴戟天、仙灵脾、茜草、补骨脂、肉桂、黄芪、当归、鸡血藤、桑椹子、甘草。
(三)针刺疗方
取穴:内关、足三里为主穴,可配合大椎、脾俞、三阴交、命门等穴。手法以提插捻转为主,留针15~3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但无出血现象者)。
(四)艾灸疗法
取穴: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肾俞,隔姜艾炷灸,每穴3壮,每日1次。
(五)水针疗法
(1)取足三里穴消毒后,刺入1.5~2.0cm,得气后缓慢注入胚胎注射液1~2mL,每日1次,12次为一个疗程。
(2)取足三里穴,用ATP40mg,肌苷100mg,地塞米松5mg,山莨菪碱10mg,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1次。
(六)外敷方
人参、制附子、当归、红花各10g,干姜、血竭各6g。诸药共为细末,加生理盐水拌成泥状,适量置于胶布上,固定于穴位(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血海等)。每3天1次,连用5~10次(适用于各型白细胞减少症,尤其是脾肾阳虚血瘀者)。
(七)专方专药治疗
1.升白宁颗粒剂
功效:健脾补肾,升举阳气,养血活血,清热化湿。
用法:每次1~2包,每日3次,饭后开水冲服。
2.升白康口服液
功效:益气补血,扶正固本,双补阴阳。适用于癌症放化疗等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用法:每次10mL,每日3次。
3.芪胶升白胶囊
功效:益气养阴,扶助正气。适用于气阴两虚之白细胞减少症。
用法:每次两粒,每日3次。
4.峰龄胶囊
功效:益气补肾。适用于各型白细胞减少症。
用法:每次4~6粒,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