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诊疗
中医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具有改善出血症状明显、稳定性好、无不良反应等特点。近年来,求治于中医者越来越多,用中医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了解其治疗特点,在治疗早期能较快改善出血症状,但提升血小板作用并不显著,此期往往持续1~2个月,临床检测提示患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血小板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我们称此期为平台期,再坚持治疗下去,血小板可在短时间内上升至(50~80)×109/日的安全水平,并由急性期转慢性期。若为急性型患者,可在6个月内完全恢复。虽然中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没有激素疗效出现快,但不易反复,且无任何不良反应,适于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来求治于中医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凡经过泼尼松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均有一些特殊临床表现,在服用激素期间呈现一派阴虚火旺之象,随激素减量直至停用,又可出现明显脾肾阳虚之候,有些转为激素依赖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显示,肾阳虚和脾阳虚患者多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是肝肾阴虚的病理基础,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是脾肾阳虚的病理基础。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多为热毒之邪内伤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导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
1.热盛迫血
外感风热燥邪,深入血分,伤及脉络;或因阴阳失衡,阳气内盛,内热蕴生,热盛迫血;或阳气内盛,复感时邪,或饮食内伤,脏腑功能失调,蕴生内热;或七情所伤,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火盛迫血。脉为血府,血行脉中,火热内盛,均可致血脉受火热熏灼,血热妄行而溢于脉外。
2.阴虚火旺
久病或热毒之后,耗伤阴液;或忧思劳倦,暗耗心血,阴液耗损;或饮食不节,胃中积热伤阴,致胃阴不足;或恣情纵欲,耗损肾阴。阴液不足,虚火内炽,灼伤血脉,迫血妄行而发为紫斑。同时疾病后期,出血日久,耗伤阴血,也可加重阴虚火旺之证,故使紫斑迁延难愈。张景岳有“衄血虽多由火,而唯以阴虚者为尤多”的论述。
3.气不摄血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导致肾气不足,累及精髓,脾气虚衰,气血匮乏;或因病久不复、气血耗伤;或反复出血,气随血脱,致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肌肤而为紫斑。《景岳全书·血证》说:“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疾病后期可气损及阳,出现脾肾阳虚之候。
4.瘀血阻滞
久病入络,或离经之血不能排出体外,留积体内,蓄积成瘀。瘀血阻滞,血行不畅,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为紫斑或便血、尿血、衄血等。
总之,本病的病因病机有血热伤络、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病位在血脉,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热盛迫血为实,阴虚火旺、气不摄血为虚。若病久不愈,导致瘀血阻滞者,则表现为虚实夹杂。
(二)辨证论治
1.血热妄行
主症: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犀角1.5~3g(可用水牛角10~15g),生地黄24g,白芍12g,牡丹皮9g,赤芍9g,生大黄(后下)6~9g,白茅根15g,板蓝根15g,土大黄10g,贯众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鼻衄者,加黄芩9g,牛膝3~6g,牡丹皮10~20g,清肺热以引火下行;齿衄者,加生石膏(先煎)20~30g,黄连6~10g,以清胃热以止血;便血者,加槐角10~15g,地榆10g,以清热利湿止血;尿血者,加大蓟、小蓟各20g,藕节30g,以清热利尿凉血止血;剧烈头痛、呕吐、口腔大血疱,往往是脑出血先兆,为本病危症,需立即抢救,除紧急切除脾脏或输血小板、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大剂量激素冲击外,可酌情加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三七粉(吞服)3g,云南白药(吞服)3g。
2.气血两虚
主症: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
治则: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味。炙黄芪30~60g,龙眼肉、白术、茯神、酸枣仁各30g,木香、人参各15g,炙甘草7.5g,当归、炙远志各3g,生姜10g,大枣6枚,淮山药10g,炒白芍10g,阿胶(烊化冲服)10~2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女性月经淋漓不尽者,可加山茱萸10~20g,五味子10g;齿衄者,加五倍子10g,藕节20~30g;肌衄者,可加仙鹤草30g,紫草10g。
3.脾肾阳虚
主症:病程较长,起病徐缓,临床表现在气血两虚型基础上伴见畏寒怕冷,面色晄白,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迟,还可见腹胀、便溏、水肿、腰酸等阳虚表现。
治则:温补脾肾,填精补血。
方药:右归饮加减。熟地黄30~60g,淮山药10g,山茱萸10g,枸杞子20g,鹿角胶10g,菟丝子20g,杜仲10g,全当归10g,肉桂10g,锁阳30g,补骨脂10g,巴戟天10g,制附子(先煎1小时)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女性血崩有寒者,加艾叶10g,炮姜10g,血余炭10g,五味子10g,以温中止血;伴面色晄白、头晕、乏力者,可加炙黄芪10~20g,党参10~20g,以加强补气健脾之力;便黑者,可加伏龙肝30~60g,白及粉(分冲)3g,以收涩止血。
4.肝肾阴虚
主症:视物昏花或夜盲,筋脉拘急、麻木、抽搐,爪甲枯脆,胁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齿摇发脱,遗精,形体消瘦,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虚烦不寐,尿黄便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弦而数。
治则: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味。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知母9g,黄柏9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当归9g,丹参15g,白芍9g,补骨脂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出血严重者,可酌加白茅根20g,藕节20g,仙鹤草30g,土大黄15g;肝肾阴虚阳亢盛者,去补骨脂,加煅龙骨、煅牡蛎(先煎)各30g,川芎10g,龟甲(先煎)20g。
5.阴阳两虚
主症: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四肢发凉,男性遗精,失眠多梦,舌红无苔,脉细数或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则:宁络止血,固脱收涩。塞流先治其标,血止后再澄源与复旧。
方药:塞流可用十灰散加味(大蓟、小蓟、白茅根、侧柏叶、荷叶、茜草根、棕榈皮、牡丹皮、栀子、大黄各等份,烧灰存性,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服);澄源复旧可用知柏地黄汤合十全大补丸加味(人参6g,白术9g,茯苓9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9g,炙甘草3g,黄芪15g,生姜3g,大枣2枚,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知母9g,黄柏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大失血出现休克表现时,急用参附汤回阳固脱;女性崩漏不止者,可加海螵蛸10~30g,艾叶炭10g收涩止血;便血不止可加伏龙肝25~30g,白及粉3~6g,三七粉3g,生大黄粉3g,以化瘀止血;咯血不止者,可加代赭石(先煎)20g,引血下行;齿衄不止者,可用五倍子10~20g,炙甘草10g,煎水200mL,频繁漱口。
(三)中成药
(1)人参归脾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具有健脾益气,养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2)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具有健脾益气,养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气虚两虚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3)知柏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具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4)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具有补肾助阳,填精补血的功效。适用于脾肾阳虚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