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疗法在血液病中的应用
血液病归属于祖国医学“血证”“虚劳”“血虚”“血枯”“虚损”“急劳”“发斑”等范畴。我们纵观血液病的发生、发展,其以虚损证候居多,且发病也多是由于正气不足而致。同时由于本病大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日久必耗气伤精,使正气更虚,气血精髓枯竭。故扶正固本、调补气血在本病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扶正疗法的目的,就是按照“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原则,采用“虚则补之,损则益之”的具体方法,调动自身作用,补益人体脏腑气血之不足,调整阴阳、纠正偏盛偏衰,使之归于平衡。
(一)调整脏腑阴阳气血
因本病多为虚损证候,故扶正疗法在本病中应用广泛。虚损不外脏腑阴阳气血的亏损。具体治疗方法为以五脏为纲,气血阴阳为目,调整阴阳气血,使之平衡。《内经》中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张氏医通》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故人体的血液生成调节与脾肾两脏关系非常密切,脾肾不足,即可使阴阳气血亏虚。因此,壮阳健脾、补气生血的中药对造血系统有明显的影响。
综合近年来扶正固本调补阴阳气血的方法在血液病中的具体应用,归纳如下:气血两虚者,用双补气血法,方剂有八珍汤、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保元汤、四物汤等。阿胶、紫河车、丹参、鸡血藤均可配合使用。心脾两虚型,用补益心脾法,方剂有归脾汤、生脉散、补血丹等。肾阴虚型,用滋阴补肾法,方剂有大菟丝子饮(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熟地、何首乌、山萸肉、旱莲草、桑椹、补骨脂、肉苁蓉)。六味地黄丸、归芍地黄汤、左归丸等,鱼板、龟板胶等均可配合使用。肾阳虚型,用温补脾肾法,方剂有14味建中汤、补肾助阳方(仙茅、仙灵脾、胡芦巴、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女贞子、当归、桑椹)、温肾益髓汤(鹿角胶、龟板胶、阿胶、仙茅、仙灵脾、枸杞子、人参、补骨脂、天冬、仙鹤草、黄芪、肉苁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河车大造丸等。肾阴阳两虚型,用滋阴助阳法,方剂以补肾阴及补肾阳方结合使用。
实验研究证实,某些补气生血之品可直接刺激骨髓而使血细胞加速生成。如鹿茸、紫河车、黄精、当归、黄芪、党参、熟地、何首乌、枸杞子、鸡血藤、白术、桂圆、巴戟天可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人参、鸡血藤、丹参、山萸肉、当归注射液、虎杖、茜草等可升高白细胞。当归、白芍、地黄、桂圆、三七、山萸、红枣、肉苁蓉等能升高血小板等。
总之,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及注重调整机体内部平衡的理论,已受到国际医学界普遍的重视。通过调补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之达到“阴平阳秘”,可使多数血液病好转或痊愈。
(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血液病大多都有免疫功能的低下或紊乱。如再障患者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均降低,血清白蛋白与总蛋白含量都降低。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表现为:一是由于免疫监视功能低下,不能及时清除突变的白血病细胞,使恶性克隆存留生长;二是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可抑制,打击人的免疫功能。二者相加,使患者的免疫功能更趋低下。同时异常的免疫又可使人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症、过敏性紫癜等。因此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在血液病中非常重要。
“免疫”就是免患疾病的意思。人的机体本身具有排除异物、保卫自己的免疫系统,即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祖国医学称之为“正气”。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指出:“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所说的“真气”就是机体抵抗病邪的“正气”。只要体内正气旺盛,纵有许多致病因素(邪气),正气也能抵御(驱出或消灭之),机体就可免于生病。
祖国医学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视的。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所用的方法也是极其丰富的。而运用现在“免疫学”方法来防治疾病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如早在晋朝葛洪《肘后方》中就记载:“疗制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这个例子说古人很早就有免疫学思想。宋朝时期,民间就使用天花患者的病痂吹入健康儿童鼻内来预防天花的方法。到18世纪左右,即有《免疫类方》一书问世。所以免疫一词,是我国原来固有的。因此可以说祖国医学对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有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建国以后,经中西医结合,用现代医学的手段研究表明,很多扶正培本中药都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调节超敏感性反应。研究证实,正气虚弱,阴阳失调可出现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阴虚细胞免疫多半降低,体液免疫可能正常或相对亢进,但抗体存在时间较短,免疫复合物反应较强。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黄精等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人体淋巴细胞转化的功能。补阳药如附子、肉桂、菟丝子、锁阳、仙茅等可使抗体产生加速。补阴药如鳖甲、天冬、麦冬、沙参、玄参等能使抗体存在时间延长。女贞子、枸杞子、山萸肉等能维持或提高正常细胞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可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防止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许多扶正培本方中的中药均具有升高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功能,对机体免疫稳定功能失调和超敏反应具有调节作用。
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完整而又奥秘的防御系统。在抗御外来邪气侵袭时,进行着有条不紊的活动。特别是在监视、限制细胞的突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正好与中医论述的“正气”之功能相符合。同时大量的临床与实验也证实“扶正”确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由于血液病大多数有免疫功能的低下和异常,故采用扶正固本治疗,常可使本病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促进造血系统的功能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藏精”“精血同源”“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些论述充分说明血液的生成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主要的造血组织,但其原料仍然依靠肠胃吸收的饮食精微。因此,在血液生成的认识上,中西医之间基本是一致的。综上所述,可以将造血归结为饮食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后,产生的精微物质,被运输到骨髓,经过骨髓的造血作用,产生血液。因此,骨髓的造血机能旺盛与否,与脾肾的强弱密切相关。如再障骨髓增生低下,用扶正固本、补肾健脾的方法治疗取得显著效果就是很好的例子。由此可见,从中医扶正固本角度出发,运用补养阴阳气血之法,特别是补肾健脾,可以促进或改善造血功能。
现代药理及动物实验表明,养阴、温阳和补血复方,均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并且补气健脾药如党参、黄芪,能促进骨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加快有核细胞分裂,从而增加血细胞数。
(四)补气摄血、防治出血
出血,在血液病中是最常见的一个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故《血证论·吐血》中说:“则存得一分血,须保得一分命。”所以,防治出血,在血液病的治疗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治疗方法如《景岳全书·血证》所说:“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又说:“……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如上所述,出血虽有虚火、实火之分,气虚气实之别,然血液病本身就是以虚损症候居多,且病程缠绵难愈,故出血证就以虚火、气虚表现为主,其中特别以气虚表现更为突出。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液正常循行于脉中,需心气的推动,脾气的统摄。当各种原因使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的时候,血液就会不循常道而外溢,出现吐、衄、便、崩等各种出血症。因此,运用扶正固本、补气摄血之法,对血液病中因气虚不摄而出血的病证,多可取得显著疗效,常用方剂为归脾汤加减。临证可酌加仙鹤草、白及、乌贼骨、炮姜炭等温经固涩之品。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肢冷、畏寒、便溏者,可用柏叶汤合理中丸。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者,应急服独参汤益气固脱。
(五)增强化疗疗效,纠正化疗不良反应
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迄今仍是白血病现代治疗的主要方法。近年来,由于化疗新药的不断发现,人们借助于细胞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学科的发展作指导,采用一系列分阶段联合化疗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巩固、强化、维持治疗和髓外(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等)白血病防治,为大量杀灭恶性细胞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但是由于化疗药物特异性差,在治疗中不但杀灭白血病细胞,而且对正常细胞也有损害,同时对骨髓有抑制毒性。因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故感染、出血、发热时有发生。为此,人们在支持疗法上下了不少功夫,扶正固本疗法就是其中一个,在临证取得了显著效果。
化疗后骨髓抑制,根据肾主骨生髓的理论,从补肾着手,表现以阴虚证候为主者,重点补肾阴,兼补肾阳。药用枸杞、女贞子、菟丝子、何首乌、山萸肉、桑椹子、补骨脂、肉苁蓉等。以阳虚证为主者,重点补肾阳,兼以补阴,药用仙茅、仙灵脾、补骨脂、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女贞子、山萸肉、鸡血藤等。运用本法多数可使骨髓很快恢复,相应症状改善。至于感染、发热、出血都是由于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而引起,骨髓抑制恢复,这些症状多可得到控制。得不到完全控制,就应分别论治。如感染发热,要分清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若外感发热,宜辛凉解表或清热解毒,由于本病正气多虚,故注意扶正。若内伤发热,要分清是气虚发热、血虚发热,还是阴虚发热,分别论治。邪毒内发的发热,宜清热解毒化瘀。出血的原因不外血热、气虚及瘀血3种,根据情况辨证治疗。
综上所述,扶正治疗可使化疗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得到改善,使骨髓抑制得到恢复。同时,扶正药物若同时与化疗药物合用,不仅可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而且可使化疗药物的毒性减轻。这是因为扶正治疗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化疗顺利进行。并且本病缓解后,坚持按期化疗,长期服用扶正中药,可提高存活率,降低复发率。
随着扶正固本法则及其方药的临床运用和实验研究,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对血液病的扶正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由于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并引进了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证和发扬了中医学脾、肾、虚证、正气、阴阳等基础理论实质,丰富了扶正疗法的学术思想,促使扶正固本疗法的医学理论及临床运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但我们还应清楚地看到中医扶正疗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实验研究方面还是个薄弱环节。临床治疗虽研究很多,而分型及治法却很不统一等等。因此需要我们今后从这几方面多加努力,力争使这一优良的传统疗法,在临床血液病治疗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