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诊
问诊是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询问患者发病经过,自觉症状,再结合其他三诊,才能确切地把握病因和病机,从而为临床辨证提供有力的依据。问诊的内容除姓名、年龄、职业等一般情况外,应紧紧围绕患者主诉进行询问,特别了解血液病发生的时间、诱因、发展过程、兼症情况、既往病史、个人生活习惯、家族史。
(一)问一般情况
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否、民族、职业、籍贯、现在住址等。血液病患者与这些项目的关系相当密切。
1.年龄
中医治病强调“因人制宜”,不同年龄其生理状态和气血盈亏不同。一般而言,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精血不足。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快,故诊断时应充分考虑其年龄因素。某些血液病流行病学常具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点。如过敏性紫癜,以小儿和青少年多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常见于2~9岁儿童;多发性骨髓瘤,以中老年为常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易在15~30岁之间的青少年中流行;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则以10以下儿童为常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壮年和中年发病率较高;蚕豆病常见于1~4岁小儿,5岁以下者占88.7%,成人患者较少;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多在儿童期发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起病高峰在20~40岁之间等。年龄不同,其血液病亦各具特点。小儿阶段的造血器官处在不断发展成熟完善过程中,小儿阶段的血液系统疾病具有许多与成人不同的特点。如造血功能不稳定,外界刺激易发生类白血病反应;储备力差,造血易趋向衰竭;易于出现骨髓外造血,临床多见髓外造血而致肝脾肿大等。老年人贫血,一般以缺铁性贫血为多见,因癌肿和慢性感染所致者远较青壮年为多。老年人很少出现先天性血液病,但是可因各种严重感染(如败血症、休克型肺炎等)、急性白血病、癌肿等而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老年人的心泵功能减退,血脂水平过高,血液黏稠度大,使血流缓慢,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多。
2.性别
某些血液病的分布具有性别差异。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男性表现为血友病,患者均为男性,女性本身不患病,而为疾病传递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型以女性为多见。恶性组织增生症以男性为多发。卟啉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蚕豆病男女之比为5.2∶1。缺铁性贫血尤多见于青壮年女性等。在女性妊娠期间由于生理改变,会出现病理性贫血,以及原有的血液病加重,在产褥期还可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3.职业
职业接触对造血系统有害的物质,是导致血液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如1983在成都市区120万人口中进行了完全随机调查,结果正常人群中白细胞减少症的患病率为1.11%,在作业人群中(苯、塑料、化学药物、放射作业)的患病率为5.75%。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与职业因素密切相关。故需询问职业、在职年限、工作环境,接触有害血液系统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的时间和剂量,从而计算其接触是否超过国家标准,以便正确判断其危害程度。
4.籍贯、住址及生活习惯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某些血液病的流行病学具有地域差异,如β海洋性贫血最多见于西自地中海区域、东至巴布一带的各民族,我国最多见于华南、西南地区。又如蚕豆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南方高于北方,这和东南地区滨海傍水、平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温热多雨的特点有关。若居住环境较差,易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从而引起白细胞增多症、脾亢、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疾病。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常常导致脏气的偏盛偏衰,亦与血液病的发生有关,有时甚至起重要作用。
(二)家族史和既往史
1.家族史
血液病与先天禀赋亦有重要关系,有时先天禀赋因素甚至在血液病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如《幼科发挥》说:“胎禀不足之证,得之父母。”家族史询问,主要询问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特别注意有无先天遗传性疾病。血液病中有许多病种与遗传因素有关,如霍奇金淋巴瘤和其家族倾向性、免疫缺陷有关;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先天缺陷性和后天获得性二类;某些遗传性疾病易于发生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另外,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甲乙等疾病常有家族病史。
2.既往史
询问血液病患者以往的健康与曾患病的情况,主要应包括:①有无乏力、头晕、眼花、耳鸣、烦躁、记忆力减退、吞咽困难、恶心、食欲异常(异嗜症)。②皮肤黏膜有无苍白、黄染、出血点、瘀斑、血肿及淋巴结、肝脾肿大、骨骼疼痛等病史。③营养、消化、吸收情况。④有无化学药品、工业毒物、放射性物质接触史。血液病的过程有些表现较为明显,有些则较为隐蔽和轻微。如贫血患者,贫血本身症状的有无、轻重,并不决定贫血的程度。白血病患者有时最早的主诉可能是牙痛和拔牙后出血不止或感冒、月经过多,但有进行性疲乏、苍白、低热或(及)轻微出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有少数患者起病缓慢,病程漫长,主要症状可仅见贫血、脾肿大,或间歇性发热,其症状轻微,能自行缓解,直到1~10年后才出现典型临床表现,易发生误诊。过敏性紫癜患者,起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总之,血液病的病种很多,但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并易与其他常见病相混淆,而且部分疾病起病缓慢,隐匿发展。因此,对既往史的详细回顾,将有助于血液病的诊断和辨证施治。
(三)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
感染发热作为血液病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系合并感染,一种系某些血液病本身固有症状。中医学认为血液发热与恶寒并见,多为感受外邪。若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风寒;若发热重,微恶风寒或不恶寒,为外感风热。感染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常与这些症状同时出现。若高热持续不退,常为热毒炽盛、燔灼机体,常见于多种急性血液性疾病。若患者出现低热,或五心烦热,多为气虚发热或阴虚内热,见于血液病气血两虚或肝肾阴虚证患者。若畏寒肢冷,少气倦卧,舌质淡白,脉搏无力,为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征。常见于慢性或病情深重的血液病。
2.问汗
中医学认为“津血同源”,而汗为津液所化,故血液病自然可表现出汗的异常。无汗多见于血液病的初期,或兼有寒邪束表之证;亦可见于血液病的后期,津亏血枯,作汗无源。大汗若兼面赤、口渴、脉洪大,多见于血液病急性期,系火热亢炽、迫津外泄之征,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可出现高热大汗的临床表现;若见大汗淋漓、脉微欲绝,则为阳气将绝、阴阳离决之危候,如DIC出现休克。盗汗多见于血液病的后期,为阴虚内热、蒸腾津液、盗泄而出,常伴有头晕失眠、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候。汗证中,血液病最多表现为自汗,乃阳气虚弱、不能固密、津液外泄而汗出。活动则甚,伴有头晕乏力,气短声微,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为血液病慢性过程中或后期的常见证候。
3.问头身
(1)问头部:头晕、头胀而痛,兼见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多属肝火上炎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证,常见于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血友病、急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等症的过程中。头痛而空、头晕目眩、舌淡脉弱,属气血两虚或精髓不足,大多血液病中晚期均可见到此证,是病久病深的表现。
(2)问周身:问周身尤其是周身疼痛应引起重视,因为骨骼关节疼痛是血液病临床的常见症状。①身疼重:血液病急性初起者,身痛重多由邪毒内蕴、阻滞经络、经气不舒、气血不和所致。疾病中晚期多由营气不足、肌肤经脉失养,或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所致。其身痛重以困重明显者,多由脾气虚弱、中焦运化不足、水湿停聚、经络不畅所致。②腰痛:腰为肾之府,腰痛主肾病。或为肾精血亏虚,或为瘀血寒湿闭阻、气血不畅。血液病影响到肾脏时,多表现有腰痛症状。如严重的贫血、过敏性紫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都有腰痛并发症出现。③四肢痛:许多血液病均可出现四肢关节肌肉等部位的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急性粒细胞缺乏症、高歇病、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其疼痛随病情变化而不同。肢体关节灼热疼痛者,多为邪毒流窜经脉,着于四肢关节,使经脉不通而致;肢体酸痛者,为气血虚弱,肢体失荣;冷痛难忍者为阴寒内盛,肾精亏虚,骨失温养而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拒按,多为瘀血阻络所致。
(3)问胸胁脘腹:在血液病中常见到心悸、胸闷、胁痛、脘痞的证候,如恶性贫血、血红蛋白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网状内皮系统增多症等。诸症状表现程度不同、轻重不一。中医学认为其与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因素关系密切。
4.问耳目
(1)问耳:肾开窍于耳,耳又为宗筋之所系。耳鸣声大,起病急暴,主肝胆三焦火热,属实证;耳鸣声小,主脾虚清阳不升或肾精亏虚、髓海不充,属虚证。耳聋亦有虚实之分,实证耳聋,多为邪火蒙蔽清窍;虚证者,主心气虚衰,肾惫精血脱竭。
(2)问目: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眩若兼头晕头胀,面赤耳鸣,多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目眩眼花,两目干涩,视物不清,主肝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肾精亏耗。目睛上吊,主动风。
血液病患者常见耳目的临床表现,如贫血时常见眼花、耳鸣。其中,耳鸣又为显著贫血的一个特征性症状。急性白血病耳内出血可致耳鸣;眼底出血、视乳头水肿可见视力障碍、瞳孔改变、眩晕等。多发性骨髓瘤高黏滞度综合征视网膜渗血和出血,可致眼花、视力障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可有少数患者出现视网膜出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可见眼底出血。尼曼-匹克病可见失明、耳聋。高歇病可见于眼球上吊固定、斜视等。
5.问饮食与口味
问饮食的多少知脾胃之功能,问口味之好恶可察脏腑之虚实。
(1)口渴与饮水:口渴是机体内津液损伤所表现出来的自觉症状,其津液损伤多由于热邪过盛、燔灼阴津而使之亏乏,或阳气亏乏、无力蒸腾、津液凝聚不能上承所致。前者多见于急性期血液病或兼有急性感染者;后者多见于中晚期,病久体虚者。若虽有口渴而又不欲饮者,为阴虚津液不足,不能上承而又无实热耗津,或湿热内蕴,津液气化障碍不能上承,或痰饮、瘀血内停,津不上承所致。
(2)食欲与食量:血液病过程中大都伴有食欲不振与食量减少的表现。如贫血、维生素B缺乏症、慢性白血病等,均可表现出头晕乏力、倦怠食少等中焦脾胃气虚的证候。各种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胆湿热症状,以黄疸、呕恶、纳差等表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过敏性紫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发热过程中均可损伤胃津而使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另外,血友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在病变过程中,由于出血和瘀血,造成血脉不和、胃络损伤,以致出血和包块症状出现,不但影响食欲和食量,而且致呕血吐衄。在疾病过程中,食欲渐增,示胃气渐复,病情趋向好转,预后多为良好;反之,食欲减退,食量衰减,表示胃气渐衰,病情趋于恶化,预后不良。
(3)口味:患者口中的异常感觉,是疾病过程中脏腑病变的外在反映,因此,也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指征。患者口淡乏味,伴有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多属脾胃气虚,见于多种慢性血液病的过程中。口苦为火热毒邪内炽或肝胆郁热之急性血液病过程中的表现。口中黏腻,渴不欲饮,胸闷呕恶,多属湿困脾胃。口酸且有酸腐气味,伴腹胀不欲食,多属伤食。口咸肢冷、腰冷痛、小便清长,属肾阳虚衰之征。
6.问二便
《景岳全书·传忠录》云:“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故询问二便的情况,不仅可以了解消化功能和水液代谢是否正常,而且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1)问大便:血液性疾病患者大便秘结、排出困难、便次减少,若兼见发热、腹胀、舌红苔黄者,属实热证,是热盛伤津、大肠燥化太过所致,多见于急性发热性血液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过敏性紫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若伴潮热盗汗,或倦怠乏力者,属虚证,是气血亏虚、津液不足、肠道失于濡养、气机不畅所致,多见于各种贫血、恶性肿瘤等疾病后期。血液病患者大便稀溏,状如鸭粪,或先干后稀,日行数次,为脾虚失运。若水粪挟杂,下利清谷,多属脾肾阳虚,寒湿内盛。大便量少,虽有便意,但排便不爽,多由肾气虚衰、脾失健运、湿浊阻滞所致。若大便带血,或呈柏油样便,为肠道经脉受损,血不循经而溢入肠道,过敏性紫癜、恶性肿瘤等常见此证。
(2)问小便:中医学认为“津血同源”,而小便为津液代谢的排泄物。询问患者小便的异常,主要可以了解津血的盈亏和肺、脾、肾等脏腑气化功能是否正常。小便的异常包括尿量次数及排尿感觉异常等。感受外邪、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不能下输膀胱而泛溢肌肤,可引起小便量少,并多伴有浮肿,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频数、涩痛、排尿不畅,伴有急迫、疼痛、灼热者,多见于过敏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中性粒细胞增多症、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若脾肾阳气亏虚,膀胱开合失司,则或为开多合少,或为开少合多。开多合少,则小便频数无度;合多开少,则尿少、尿闭,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而为浮肿,如营养性大细胞贫血、原卟啉病等均可出现这一病理变化。
7.问睡眠
心主血脉,藏神,血液病的病理改变,常可影响神志活动,而出现失眠或嗜睡。失眠多由于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所致,从而出现夜间难以入睡,或睡而易醒,甚至彻夜不眠的表现,主气血亏虚,或阴虚火旺,或病邪内扰。可见于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再障、骨髓纤维化等。嗜睡多是神气不足的表现,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睡意很浓,多见湿邪困阻,清阳不升;或中气不足,不能上荣;或血虚失养,精神乏源等病理改变。为恶性组织细胞病、再障、大失血性贫血等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