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扶正的内容

二、扶正的内容

(一)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

疾病的发生,不外体内阴阳失调,脏腑偏盛偏衰以及外邪侵袭等。但都与正气的虚损有密切的关系。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由于程度和阶段的不同,可有显现的与隐蔽的两种情况存在。一种是明显的阴阳偏颇,虚的证象突出,可用四诊八纲或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定性定量地显示出来,用扶正的方法可及早控制其发展,使之恢复;另一种是比较隐蔽,表现在某个环节,某一脏腑,某条经络潜藏着某种细微的变化,由于矛盾尚未被激化,难以检测出来,这种潜在的危险,往往会招致严重的祸害。如果平时能注意预防和避免外邪的侵袭,注意摄生和营养,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排除精神干扰,使体内正气旺盛,脏腑调和,免疫功能健全,就可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原理。正如《成方便读》所谓:“察其不足之所处而填补之,观其生气之所在而培养之,如是则致其平而复其常,虽有大风苛毒,莫之能伤。正气复而邪不干,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

(二)调补阴阳平衡

《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此,只有身体阴阳平衡,正气充盛,才能使精神饱满,机体强健。故调整阴阳平衡是扶正疗法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所谓阴阳平衡,可理解为主要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有关。人体具有自动维持稳定和平衡的能力。有人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应激能力,它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机能,主要靠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来调节。当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使体内内环境遭到了破坏,这时采用扶正固本的药物,通过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而发挥调节作用,就能克服病因对正常功能的扰乱,重建内环境的平衡。我们的祖先对此早有认识,把它称为“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三)调摄康复

凡年老、素体不足,或病后、产后都因耗伤正气而出现虚损衰弱性征候,表现为阴阳气血的不足。故运用扶正疗法进行调摄,使耗损的阴阳气血得到补充,使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