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血的运行

四、血的运行

血液的循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这一生理过程,只有在多种因素的参与下才能完成,与五脏密切相关。

(一)心

《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王冰注云:“肝藏血,心行之。”可见,心有总管一身血液的作用,同时它能推动血液的运行,而心气是主持心搏,鼓舞血行的原动力。故《医确》说:“血总统于心。”

(二)肺

肺主气,朝百脉,血的运行赖气推动。肺气宣发可协助心脏,将血向外向上布散;肺气肃降有助于血的向下向内运行,故有“肺辅心行血”之说。《景岳全书》则谓血“宣布于肺”。

(三)脾

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使其行于脉中而不外溢。《济阴纲目》说:“血生于脾,故云脾统血。”脾之所以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气健旺,气血充沛,则固摄作用强,自无出血之虞。《血证论》说:“脾主统血,运行上下,充周四体。”

(四)肝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行的通畅。同时,肝藏血,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根据人体动静等不同情况,调节脉管中的血液流量,使脉中循环血液维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上。《素问·五脏生成》说:“故人卧血归于肝。”五冰注云:“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五)肾

《素问·调经论》说:“血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说明内环境太寒或太热,均可导致血行的异常。而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类经附翼·求正录》说:“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气不能发。”肾脏主宰和调节着一身之阴阳,阴阳平衡,人体温和,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六)脉管

血是在脉管中循行的,脉管的完整、通畅,是维持血液正常循行的必要条件。《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说:脉管“壅遏营气,令无所避”。可见,脉管尚具有约束血液,使之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七)津液

血和津液均为液态物质,津液是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同源于水谷精微,可相互渗透转化。津液渗注于脉中,便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脉中的血液,渗出到脉外,便化为津液。《读医随笔》说:“血如象舟,津如象水,水津充沛,舟才能行。”可见,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正常,是血行正常的一个重要条件。

《轩岐救正论》说:“血主阴,……阴之体静。”但实际上,血在脉管中是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状态的。因此,机体中一定存在一个推动血行的“动力”,这便是气。中医学把脏腑、组织、器官乃至于物质的功能活动,统称为气。以上诸因素便构成了对血行的错综复杂的气的调节。这一调节既防止血液停滞不通,又能有效地防止出血,从而保证血液的正常运行。这一调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气中有血,血中有气,两者相依不可离,相反相成得其和,则动不致于越泄,静不致于枯寂。《张氏医通》说:“气主煦之,血之濡之。虽气禀阳和,血禀阴质,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能截然两分。”《不居集》亦说:“然人之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息。”《轩岐救正论》说:“血主乎阴,以静为体,阴中蕴阳,静处寓动。盖此静非沉寂之静,乃生化之静。”②气既具推动作用,又具固摄作用。《医确》说:“血随气行。”《轩岐救正论》说:“气行则血亦行,气止则血亦止。”《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血证论》说:“脾主统血”“人身之血,总之以气统血。”《金匮翼》说:“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可见,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其性质是相反的,但作用又是相成的,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气一方面推动血液的运行输布,另一方面又固摄血液,防止其逸出脉外,脱陷妄行。这两方面作用的协调平衡,便构成了气对血液运行的调节和控制,是维持血液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上中医学关于血液运行的气的调控理论,与现代医学关于凝血和抗凝血两个系统对立统一的认识,原则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不过说理不同罢了。其中,脉管的作用相当于止血、凝血过程的血管因素,固摄作用相当于凝血因子的凝血作用,气的推动作用又可视为抗凝血因子以及纤溶系统的抗凝血作用,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