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诊疗
(一)病因病机
1.禀赋薄弱,感受外邪
禀赋薄弱,体质不强,肾气不足,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病毒气,外邪欲循经入里,郁于血分,正气则抗邪外出,邪正相争,郁而化热,血热炽盛,热迫血行,损伤血络,血溢脉外则发紫斑。
2.饮食不节,昆虫叮咬
饮食不节或不洁,过食肥甘膏粱厚味,或海鲜腥味,或不良药物,或被昆虫叮咬,导致热毒内酿,入于胃腑、虫毒入血,毒气弥散,迫血妄行,郁于肌表则发紫斑。过食醇酒厚味,则滋生湿热,热伤脉络,损伤脾胃,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发紫斑。
3.气虚不摄,统血无权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后,或劳倦内伤,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无所依,不循常道,脉道不通溢于肌表则发紫斑。素体津液不足之人,为邪气所扰,灼伤津液,可致津亏血耗,津不载血,血不归经,则血液瘀滞。
4.阴虚火旺,灼伤脉络
肝肾阴虚,虚火内热,或误用燥药,虚火炽盛,灼伤血脉,血溢肌表则成紫斑;或七情劳郁,忧伤过度,导致阴血亏损,虚火上炎,灼伤血脉,发为紫斑,且斑色紫黯。若脏腑经络失于津液濡养,瘀血又停留其间阻滞气机,还可见腰痛、腹痛等症。
(二)辨证论治
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疾病初期,实多虚少;中期虚实并重;若病程较长,则本虚表现突出。治疗应标本兼顾,根据标本叙事的主次,兼顾同治。常用治法包括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滋阴降火、益气养阴、扶阳救逆等。
1.邪热内蕴型
证候:突然发热,四肢甚则少腹、臀部皮肤出现红色斑点,继之分布逐渐稠密,斑点转为紫色,皮肤瘙痒。腹痛、关节痛、腰痛,小便黄赤或血尿,大便或青或乌黑,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或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十灰散加减。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棕榈皮、丹皮、栀子、制大黄各9g。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冲服紫雪丹;热蕴肠胃,气血郁滞,症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甘草、地榆、槐花;邪热阻滞经络,兼见关节肿痛者,加秦艽、桑枝等。
2.瘀血阻滞型
证候:皮肤紫癜,成批出现,此起彼伏,反复不愈,少腹及臀部为著,足背稠密,肌肤甲错,关节不利,腹痛夜甚,口干欲饮水而不欲咽,爪甲口唇青紫,舌紫黯苔薄腻,脉细涩。
治法:清热活血,凉血止血。
方药:桃核承气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30g(先煎),生地24g,桃仁、大黄、当归各12g,丹皮、赤芍、蒲黄、五灵脂各9g,芒硝、桂枝、炙甘草各6g。热甚者加生石膏,阴伤者加玄参、麦冬,关节不利加桑枝、地龙,腹痛甚者加延胡索。
3.阴虚火旺型
证候: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颜面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茜根散加减。茜草根20g,侧柏叶15g,制大黄、生地、阿胶(烊化)各9g,生甘草6g。阴虚较甚者加党参、龟板、女贞子、旱莲草,潮热加地骨皮、白薇、秦艽。若肾阴亏虚而火热不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可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酌加茜草根、大蓟、槐花、紫草等。
4.气虚不摄型
证候:反复发生齿衄、肌衄,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脾不摄血,血无所统,离散脉外,故皮肤紫斑色暗淡无泽;阳气衰微,则四肢不温,神疲倦卧;阳气不升则面色晦暗,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酸枣仁各9g,龙眼肉、木香、当归、炙甘草各6g,远志3g,生姜3片,大枣3枚。若兼肾气不足而见腰膝酸软者,可加山茱萸、菟丝子、续断。
5.阳微血散型
证候:皮肤紫斑,色泽青紫,隐现肌肤,面色晦暗,少气懒言,神疲倦卧,四肢不温,或指端口唇青紫,病久不愈或失治误治,肾阳虚衰,火不暖土,中阳亦虚,脾虚气弱,脾肾阳衰,舌淡苔白,脉沉微。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生脉。
方药: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加减。熟附子、炒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麦冬各9g,人参6g,干姜、肉桂、炙甘草各5g,五味子3g。若胃纳不振可合用六君子汤以加强健脾益胃之功。
(三)其他疗法
1.银黄口服液
每次10~20mL,3次/d,口服。主治热伤血络证伴咽红肿痛热盛者。
2.银翘解毒丸
每次1丸,2次/d,口服。适应症同上。
3.防风通圣丸
每次6g,2~3次/d。适用于热伤血脉证伴发热恶寒、皮肤瘙痒、关节肿痛及大便燥结者。
4.八珍益母丸
每次1丸,2次/d,口服。适用于气虚血亏证。
5.单验方
紫草根,每日煎服代茶饮;红枣10~20枚,煎汤服用或食用,3次/d。
(四)急症处理
1.出血
鼻衄、齿衄、咯血、呕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量大,血色鲜红,或有紫黑色血块,舌红或绛而干,脉弦数者,中医辨证属血热妄行,急拟凉血止血方,选用犀角地黄汤合清营汤加减。药用水牛角30~60g(先煎1h),生地、玄参、金银花、连翘各30g,丹皮、赤芍各15g,制大黄9g水煎,频频饮服,另用鲜芦根、鲜茅根煎汤代茶。注意:①常测血压、心率,防止内脏出血。②观察患者有无头痛、烦躁等症状,排除颅内出血可能。③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2.高热
伴神志昏迷、肢体抽搐、舌紫暗、脉弦数或细数者,中医辨证属热入心包,瘀血闭阻清窍,扰乱神明,治宜清热开窍,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30g(先煎1h),生地、玄参各30g,麦冬15g,石菖蒲、郁金10g水煎,另用安宫牛黄丸1粒,2次/d,用温开水化开后,和中药鼻饲灌入。热盛者可加用紫雪丹1粒。另用中药针剂醒脑静10mL或清开灵注射液40mL,置于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西药配冰水或酒精擦浴降温。采用抗生素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等。注意: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密切注意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