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2025年08月10日
第二节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凡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9/L时,统称白细胞减少症,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粒细胞缺乏症为白细胞减少症发展至严重阶段的表现,两者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相同,故一并论述。
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化学物质、放射线、严重感染等抑制粒细胞的再生和成熟,以及与粒细胞的破坏和消耗过多,粒细胞分布异常有关。
本病的临床特征:发病急骤,常有畏寒、发热、感染症状,甚至脓毒血症或败血症。过去死亡率很高,达60%~80%,自从应用抗生素治疗以来,死亡率降低至25%以下。
中医一般把本症归入“虚劳(血虚)”或“眩晕”等范畴,古代无相似的病名,也无专门论述,但有些症状记载与本症相似。如《灵枢·海论》所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理虚元鉴》提到:“腿酸脚软,蒸蒸内热,胸中邪气隔紧,食不易饥。”中医治疗本症可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近年的报道强调,在辨证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药物。并认为,选用这些药物一定要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才能提高疗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不失传统中医特色,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这是中医治疗本病能不断提高疗效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