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诊疗
(一)病因病机
白血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在正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并与痰、湿、气、瘀、热等积结而成。因此给治疗造成困难,扶正则虚碍邪,攻邪则又恐伤正。虚与湿热并见,痰浊与瘀血互结等,颇难施药,因此必须仔细分析病情,攻补适当。急性白血病一般病初以邪盛为突出,治疗应以驱邪为主,兼以扶正;化疗取得缓解后的早期阶段为邪消正伤,应以扶正培本为主,辅以驱邪;晚期以正气衰败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点应调节气血阴阳。既要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又需因病选药,随症加减,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1.正虚邪实
《内经》中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也云:“壮人无积,虚则有之。”由于七情、饮食等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使机体阴阳失调,正气衰退,而先天已有“胎毒”内伏,复感瘟毒,邪毒侵袭,由表入里,骨髓受损。
2.气阴两虚
白血病经化学治疗后,邪毒虽去大半,但耗伤气阴,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失养,可见头晕,耳鸣,心悸气短,食少纳呆,便溏。阴虚火旺者,可见腰酸膝软,低热,潮热,自汗。热伤脉络,迫血妄行,则见动血诸证;气虚不摄血,血溢脉外,可见鼻衄、齿衄、肌衄、咯血、吐血、尿血,妇女可见崩漏不止。
3.邪毒内侵
由于正气不足,邪毒侵袭营血,血热炽盛,伤阴耗血,则见壮热烦躁,口渴多汗,面赤头痛,口舌生疮,或见出血。如病邪久恶不去,气血俱虚,可见面白,乏力,心悸气短,懒言嗜卧,动则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浊血瘀
气虚则血行不畅,日久而气滞血瘀,脾虚生痰,或内热煎熬津液成疾;痰瘀互结,壅塞脉络,或结于胁下,状如杯盘,推之不移。
(二)辨证论治
治疗白血病,应针对病因不同、症候虚实、病情轻重而辨证论治。《景岳全书·血证》云:“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明医杂著》曰:“若见血证,或吐衄火盛者,宜先治血。”因此,治疗本病应当遵循治火、治气、治血3个基本原则。
1.热毒炽盛型
证候:发热,汗出口渴,面赤头痛,口舌生疮,齿衄,鼻衄,皮肤瘀点、瘀斑,舌红少津,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佐以扶正。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加减:出血重者加仙鹤草、紫草、三七等,热甚者,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栀子、生石膏、淡竹叶、知母、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咽喉肿痛加山豆根、射干;皮肤衄肿,加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咳嗽、黄痰加鱼腥草、瓜蒌;兼有阴虚者,宜加入养阴生津药,如沙参、麦门冬、石斛、天花粉;在此基础上可加用抗肿瘤中草药,如苦参、山豆根、藤梨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龙葵、山慈菇等;热盛神昏者可另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淋巴结肿大,加川贝母、连翘、牡蛎、夏枯草、小金丹;肝大,加郁金、龙胆草、芦荟、连翘;脾肿大,加鸡内金、王不留行、三棱、莪术、青黛等。此外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抗白血病的药物还有蛇毒、天葵子、野荞麦根、肿节风、金银花、连翘、黄芩、山栀、黄柏。
2.气阴两虚型
证候: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食少纳呆,头晕耳鸣,口咽干燥,手足心热,自汗盗汗,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补血,滋阴,佐以驱邪。
方药:三才封髓丹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加减:汗多者,加浮小麦;腹胀纳呆,加焦三仙、莱菔子、砂仁;阴虚火旺,加龟板、青蒿;肝肾阴虚甚者,加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皮肤瘀点、瘀斑,可加紫草、茜草;鼻衄加白茅根、侧柏叶;尿血,加大蓟、小蓟;便血,加地榆炭、大黄炭、棕榈炭。
3.气血亏虚型
证候:面白无华,乏力,头晕,心悸怔忡,动则气短,唇甲色淡,自汗,食少纳差,或肌肤瘀斑,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补肾。
方药:八珍汤加减。
加减:可加用抗肿瘤的清热解毒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豆根、山慈菇、金银花、野菊花等。
4.痰瘀互结型
证候:肋下癥积,按之坚硬痰核,胸骨胀痛,面色不华,低热,出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涩或弦数。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佐以扶正。
方药:膈下逐瘀汤合消瘰丸加减。
加减:头晕、目眩、口苦,加龙胆草、芦荟、柴胡;呕吐者,加橘皮、竹茹、半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太子参;血虚者,宜加入阿胶、何首乌等。
5.湿热内蕴
证候:发热有汗不解,头晕身重,腹胀纳呆,大便溏薄,关节酸痛,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解毒。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加减:可加瓜蒌、胆南星、黄药子化痰利湿,抗肿瘤。
6.脾肾阳虚型
证候: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少气懒言,食少便溏,面色苍白,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行癌散结。
方药:右归丸加减。
(三)传统中成药及单方单药治疗
1.六神丸
由犀黄、雄黄、麝香、冰片、蟾蜍等组成。每日90~120粒,分3~4次服,并加服益气养阴解毒或健脾补肾方,可明显提高生存率。
2.梅花点舌丹
由藏红花、珍珠、牛黄、麝香、熊胆、蟾蜍、血竭、沉香等组成。每日剂量18~36粒,连服10~60天,到白细胞恢复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