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的概念及意义

一、扶正的概念及意义

扶正疗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法则,属于八法中的补法。其内容包涵丰富,涉及面广,大体包括调补人体正气不足与防止正气损伤两方面的内容。扶正疗法适用于以人体正气不足为主的多种虚损性疾病,尤其是在血液病的治疗中更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手段,补益人体气血之不足,协调阴阳的偏盛偏衰,调动机体内在因素,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激发和提高机体自动调节、自动控制的职能。提高抵御和祛除病邪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正气,即“真气”“元气”或“真元之气”。其来源于脏腑的生化,特别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统帅和动力。中医认为:“先天之本在于肾,后天之本在于脾。”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真气包括先天之气——元气和后天之气——水谷之精气。元气藏于肾,为先天之本。水谷之精气资生于脾,为后天之化源。肺为五藏之天,主一身之气,靠其宣发功能而使清气输布全身,营养四肢百骸。因此,正气的强弱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所以,历代医家都把培补肺脾肾作为扶正的重要内容。正如《理虚元鉴》所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理虚元鉴》虽然讲治虚之三本,但并非说与其他脏腑无关。因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且五脏相互联系络属。如《景岳全书·虚损篇》说:“虚损伤阴,本由于五脏,各有所主,然五脏证治,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如诸气之损,其治在肺;神明之损,其治在心;饮食肌肉之损,其治在脾;诸血筋膜之损,其治在肝;精髓之损,其治在肾;此其可分者也。然气主于肺,而化于精;神主于心,而化于气;肌肉主于脾,而土生于火;诸血藏于肝,而血化于脾胃;精髓主于肾,而受之于五脏;此其不可分者也。……故凡补虚之法,当明其阴阳升降寒热温凉之性,精中有气,气中有精之因。”

扶正疗法,从狭义讲,就是补偏救弊,使不足之正气得到恢复。若从广义上讲,一切可使正气充盛及恢复的手段都可归入扶正之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