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诊
望诊是四诊之首,主要是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形态、舌苔等变化。《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一)望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别。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内在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可见血液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血盛则神旺,血虚则神怯,血竭则神亡。
1.得神
得神即有神。神志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然,呼吸平稳,肌肉丰满,是血足神旺的表现。或虽有血液病而正气未损,预后良好。
2.神疲
神疲表现为两目少神,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耳鸣,则多为血虚之变,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
3.失神
失神即无神,目光呆滞,目暗睛迷,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表示血液病的晚期,或大量出血的血脱,或极重度的贫血,脏腑功能衰败,病深而预后不良。
4.神志异常
神志异常可见于恶性贫血。一过性麻痹或意识障碍等,可见于血液高粘综合征。血卟啉病时,可见性格改变,神经衰弱,癔病样发作。狂躁,语无伦次,幻觉等颇为常见。神昏谵语,烦热躁扰或兼抽搐角弓反张,为血热深重,热扰心神,蒙蔽心包之危象。这在血液病中颇为常见,如急性再障颅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致颅内出血、DIC的脑血栓形成等。
(二)望面色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注于面而走空窍。”临床上往往根据血液病患者面部色泽的变化来推断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及病情变化,确定疾病预后。
1.面色的荣润枯晦
枯,血气衰;润,血气荣。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为善色(正色),说明虽病而血气未衰,或衰而不甚,病浅易治。反之,面色晦暗枯槁,天然不泽为恶色,说明病变难以救治。
2.面部病色
(1)赤色:主热证。满面通红为实热,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肝火亢盛患者、多发性骨髓瘤伴高粘稠性综合征患者。若两颧潮红色娇嫩则为虚热,见于阴虚血燥及肝肾阴虚火旺的血液病患者。
(2)白色:主虚证、寒证。多为血虚、气血两虚及脾肾阳虚。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等。若突然面色苍白、冷汗淋漓,为气随血脱之危象,可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DIC等。
(3)黄色:主虚证、湿证。面色淡黄、枯槁无光,称“萎黄”。为脾失健运、气血不充。面黄虚浮,称“黄胖”。多为脾虚血亏,湿邪内阻。两者均见于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所致贫血等。若一身面目俱黄,称“黄疸”。湿热熏蒸则黄而鲜明如橘子色,属“阳黄”;寒湿郁阻则黄而晦暗如烟熏,属“阴黄”。二者均见于溶血性贫血,如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病等。
(4)青紫色:主寒证、瘀证。多为寒凝血脉、经脉瘀阻不通。如DIC 危重阶段发生休克或休克后期、多发性骨髓瘤见证痰瘀阻络者、恶性淋巴瘤见证寒痰瘀结者,以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
(5)黑色:面色黧黑主虚证、寒证、痛证,多为精血亏竭、元阳衰败之象。
(三)望形态
中医学认为形体的强弱、胖瘦与内脏气血的盛衰是统一的。
1.形态强弱胖瘦
《玉机微义》说:“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景岳全书》说:“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而百骸表里之属,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故形体壮实,为血旺无病;形体衰弱者,为血虚不足。
肥人则形厚而气虚,而多郁滞生痰,痰聚而成痰核痰瘀。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易患血证。
2.姿势动静阴阳
凡热证、实证,属阳,多出现躁动不安,坐卧不宁。寒证、虚证,属阴,多见于沉静懒动。此外,步行障碍、步态不稳定、运动失调见于恶性贫血。
(四)望苗窍
苗窍即是指人体的眼、耳、鼻、口(包括唇舌、齿、咽喉)及前后二阴,古人谓之“九窍”或“清窍”,而前后二阴则称之为“下窍”。中医学认为苗窍与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苗窍。”所以,脏腑经络的病变,往往能从苗窍的色泽形态上反映出来。
1.望目
目形主病,眼球可呈单侧或双侧突出。目窠内陷,是五脏六腑精气已衰,可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恶病质。目窠肿,如新卧起之状,面有水气,为脾肾阳虚、气不化水,可见于肾型过敏性紫癜等。其他如目部色诊、诊眼神等的临床意义可参阅“望神”及“望面色”的有关内容。
2.望耳
中医认为“耳为宗筋之所聚”。耳部的色泽、柔软程度、厚薄、耳道分泌物等均能反映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常变。一般以耳轮柔软红润为佳,或白或黄或黑或紫均为病态。耳轮干枯,耳薄削瘦,多属精血亏虚。耳轮甲错,为久病血瘀。耳内流脓为肝胆湿热。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可见耳轮萎缩及持久性紫红斑。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可有耳的畸形。
3.望鼻
血液病望鼻的内容及意义主要是鼻衄,多为热甚迫血妄行,亦可由脾不统血引起,主要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造血系统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许多血液病均可导致鼻衄。此外,红细胞增多症可见鼻头皮肤深红。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慢性阶段可见鼻部皮肤疤痕和蜡样增厚等。
4.望唇、齿、龈、咽喉
(1)唇:唇为脾之外荣,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与血液病密切相关。望唇应注意观察其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唇色红润为胃气充足,气血调匀,脏腑功能正常。血液病患者见口唇淡白,多为血亏气虚,血不上荣,常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疾病过程中的后期。若唇色暗红或紫暗,多为血脉瘀滞,经络不活,常见于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若唇色青黑色枯,为虚寒已极或郁热内结,均属重症危病之候。
(2)咽喉:心肝脾肺肾经络均经于咽络于喉,血液疾病亦可见咽喉色泽、形态的变化。咽喉或喉核红肿疼痛,为热毒亢盛,上攻于咽喉,多见于血液病的急性期及血液病伴发感染。坏死性咽炎可见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扁桃体肿瘤性肿大可见于淋巴瘤。若喉核及咽部红肿热痛不甚,色泽娇嫩,多为肾亏精少、邪毒内陷,常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等疾病后期。
(3)齿、龈:牙齿洁白润泽是津液内充、肾气充足的表现,虽病而阴津未伤。如牙齿干枯涸,常见于多种血液疾病的后期。齿龈淡白无泽,为气血亏虚之象。伴有齿龈出血,为虚火伤络或脾不统血,多见于出血性紫癜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贫血等疾病的后期。齿龈肿痛,多见于血液病伴有感染发热。
5.望舌
舌为心之苗。舌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是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诊舌可以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位深浅,区分病邪性质,推断病情进展,预后病变凶吉。舌诊分为舌质与舌苔两个方面,观察气血的寒热虚实,重点在舌质;观察病情的深浅、属性以及脾胃功能,重点则在舌苔。
(1)辨舌质:又分舌色和舌体两个方面。①舌色:舌淡白,舌色浅淡,主虚证、寒证,为血虚或气血两虚;若淡白湿润而舌体胖嫩,多为脾肾阳虚;淡白舌多见于贫血以及血液病的后期。舌红,舌色鲜红,主热证;舌红绛起芒刺者,多为实热证,常伴高热神昏,多见于血液病伴发感染高热及中枢神经损害患者;舌嫩红少苔或无苔,多为阴血亏虚,内生虚热证;舌绛无苔伴有裂纹见于巨幼细胞贫血;舌红瘀斑,见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倾向。舌紫,如为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脉,意义同青紫面色;舌淡紫有瘀斑、瘀点,见于血液病脾虚不摄引起的出血倾向。②舌体:舌体的老嫩,“老”指舌质纹理粗糙,坚敛苍老,多属实证、热证,如血分实热炽盛;“嫩”指舌质胖嫩,多属虚证、寒证,如血虚、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舌体的胖瘦,舌体胖大色淡,多因阳虚血瘀,如肾型过敏性紫癜;舌体瘦薄,主阴血亏虚或阴虚火旺。齿痕,舌体边有齿痕,皆属虚证,常见于血液病患者血虚、气血两虚或兼脾肾阳虚。裂纹,舌质鲜红无苔有裂纹多为阴血亏虚,虚热内生;舌质淡而有裂纹多为气阴两虚。
(2)辨舌苔:舌苔是由胃气所生,观察舌苔分苔形、苔色两方面。①苔形:从厚薄看,苔薄主病初期,邪气轻浅;苔厚,提示邪已入里,病位较深或体内病理产物、秽浊之气堆积,如痰浊、食滞、湿邪、瘀血等。从润燥看,舌苔滑润,主痰、湿、瘀血,亦提示津液未虚;舌苔干燥,是津液已耗。从舌苔是否剥落看,舌苔有一块或数块剥落之处,多是气阴两亏之象。②苔色:白苔主寒,薄者为血虚、气血两虚或兼脾肾阳虚;厚者多见于痰湿堆积。黄苔主热,薄者热轻;厚者热甚;苔黄腻主湿热,见于溶血性贫血等。灰黑苔,苔若灰黑而干燥属热毒内陷、阴枯津涸;苔灰黑而滑润属寒凝瘀痰互结或阳衰欲脱。
6.望二阴
二阴的改变多系血液病的兼证。如急性白血病偶见阴茎异常勃起,而肛周感染脓肿则是急性白血病常见并发症。浆细胞白血病皮肤损害发生的结节,可见于阴唇。血色病可见生殖器部位色素沉着。
(五)望皮肤
皮肤在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卫气循行其间,由经络与脏腑相连。机体脏腑气血的病变,可通过经络反映于肌表。血液病患者望皮肤,主要是观察皮肤的色泽,以及斑疹、疮疡和形态的改变,以了解气血津液的盛衰,测知内脏的病变和邪气的性质,判断疾病的吉凶顺逆等预后情况。
1.色泽
(1)皮肤苍白:主虚证、寒证,多为血虚、气血两虚或兼脾肾阳虚。皮肤和黏膜出现苍白色,尤以耳垂、指(趾)甲、口唇、眼结膜等处较为明显,往往是贫血较早出现的一种表现。而贫血几乎是红细胞疾病共有的一种症状。
(2)皮肤发黄:分阳黄、阴黄两大类,分别由湿热、寒湿引起。见于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E 病、血红蛋白S病、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婴儿固缩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卟啉病、混合性卟啉病、丙酮酸激酶缺陷溶血性贫血等。皮肤蜡黄,可见于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婴儿营养感染性贫血等。
(3)皮肤色素异常:关于皮肤色素异常,中医早有记载。为总结其病因病机,兹援引数节经文于下。
《诸病源候论》说:“此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溃于腑脏。”
《外科正宗》说:“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宜六味地黄丸。”
《外科证治全书》说:“乃肾水不荣于上,浮火滞结而成。”
《太平圣惠方》说:“由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致令气血不调。”
《外科正宗》说:“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宜……兼戒忧思动火劳伤。”
《医宗金鉴》说:“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又说:“由风邪相搏于皮肤,致令气血不和。”
《医林改错》认为由于“血瘀于皮里”。
综上可见,皮肤色斑主风、痰、瘀血、血虚、血燥、阴虚火旺等。色素沉着皮肤表现在血液病临床中十分普遍。如铁粒幼红细胞贫血,皮肤呈灰黑色;血色病,皮肤呈青灰色或黑色;高歇病,皮肤呈特殊的古铜色;尼曼-匹克病,皮肤干燥呈蜡黄色;Chediak-Higashi综合征,暴露部位皮肤呈石板色;具有色素沉着皮肤表现的血液病还有卟啉病、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4)皮肤发赤:皮肤变红,如染涂丹,主火热,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润枯
皮毛润泽者,气血盛;皮毛枯槁者,气血衰。皮聚毛落者,气血损;皮枯毛折者,气血竭。皮肤甲错,如鱼鳞之状,主内有干血;若兼瘙痒、落皮屑,主血燥。缺铁性贫血时毛发可干燥、脱落;营养性大细胞贫血时头发黄细、干燥、稀疏;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卟啉病及迟发型皮肤卟啉病时出现多毛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有皮肤瘙痒;淋巴细胞白血病发展成红皮病者,皮肤剧痒,可见轻微落屑或大皮剥脱,毛发脱落。
3.皮肤水肿
皮肤水肿有阳水、阴水之分。阳水主于风水泛滥、湿毒侵淫、水湿浸渍、湿热壅盛;阴水主于脾肾阳虚,肾气衰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说:“血虚则精竭水结,……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可见,血虚、血瘀均可导致皮肤水肿。血红蛋白Barts病、新生儿溶血症出现全身性水肿;营养性大细胞贫血时颜面有浮肿;婴儿营养感染性贫血见下肢凹陷性浮肿;原卟啉病时亦见皮肤水肿。
4.斑疹
斑和疹均为皮肤上的病变,是疾病过程的一个症状。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
(1)斑:有阳斑、阴斑之分。①阳斑:斑色鲜红,主营血热炽。斑点稀少,色红身热,热退神清,是邪气透泄的佳兆,为轻证、顺证。若斑点稠密,色深红或紫黑,大热不退,神识昏迷,为正不胜邪,邪气内陷,属重证、逆证。斑色黑而晦滞焦枯,则较危重。②阴斑:色多淡红或暗紫,主气两亏虚。其斑点大小不一,隐隐稀少,发无定处,出没无常。
皮肤发斑,多见于血液病的皮肤出血(如瘀点、瘀斑、紫癜),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婴儿营养感染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慢性白血病后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浆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过敏性紫癜等。
(2)疹:由于病因不同,中医将疹分为麻疹、风疹、隐疹。其中,风疹、隐疹和血液病关系较为密切。风疹主风热,隐疹主营血虚、血燥。隐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荨麻疹。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卟啉病等可见皮肤疹块。
5.疮疡
疮疡为外科疾患,有阳证、阴证之分。阳证者见红肿热痛,主湿热火毒、气血瘀滞、热甚肉腐;阴证者见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不痛,主气血虚、寒凝痰瘀或正虚邪毒内陷。阴证、阳证均可见于血液病。如β-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S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可见下肢溃疡;迟发型卟啉病、混合型卟啉病皮肤损害易成糜烂或溃疡等。
(六)望爪甲
望爪甲在中医学中为望络脉的一个部分。爪甲是肝之余,为肝之外候,肝藏血而主疏泄,因此望爪甲可测知气血的旺衰及其循行情况。
正常的指甲,红润含蓄,具有光泽,坚韧而呈弧形,压其尖端,放开后血色立即恢复。这说明气血充足,运行流畅。
甲床色深红,为血分有热;色黄,为黄疸;色淡白,为血虚,或气血两虚;若兼见虚寒,则多为脾肾阳虚;色紫黑,为有血瘀。按压指压变白,放时血色恢复缓慢者,是血瘀或气滞;不复红者,主血亏;指甲扁平而反凹者,称“反甲”,主肝血不足;爪甲枯者,主痹病骨痛;色苍而爪枯者,主肝热。
指(趾)甲苍白见于贫血。指(趾)甲不光整、脆薄易裂,甲板变平到反甲,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反甲为缺铁性贫血的特征性表现。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卟啉病可见指(趾)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见反甲。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可见指甲脱落。血液病出现高黏滞综合征可见甲床血瘀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可见甲床毛细血管扩张。
(七)望排出物
排出物是排泄物和分泌物的总称,包括呕吐物、痰涎、泪、涕、唾、二便、汗液等。通过观察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的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病变的虚实寒热及邪气的性质。
1.痰涎
清稀色白者,属寒,因寒伤阳气,或阳气衰微,气不化液,湿聚而成。多见于粒细胞缺乏症、脂质沉积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色黄黏稠,属热,因热邪所犯,内热壅盛,或阴虚火旺,炼灼津液成痰。常见于血液病兼有外感温热者,或各种疾病的急性期。
2.呕吐物
呕吐多是由于疾病影响到胃肠功能后引起的保护性反应。其呕吐物根据疾病及其病程不同而有差异。各种原因所致的血虚气弱者,胃气亦虚,呕吐物常为宿食不化,或夹杂痰涎。若暴饮暴食,则易吐酸腐食物。若热毒炽盛,致胃失和降,呕吐物秽浊酸臭,各种出血性疾病、肿瘤等患者,血不归经,逆于胃腑,可呕吐鲜血或紫暗血块。
3.二便
正常人的尿液呈淡黄色,澄清透明。各种紫癜性血液病、血友病、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等,因其脾虚不能摄血,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或热毒伤络,迫血外溢,均可以导致血尿,尿色鲜红或如洗肉水样。若尿液色黄混浊,多见于疾病过程中并发尿路感染、湿热下注膀胱。若尿色呈浓茶样或酱油色,为血红蛋白尿,其与血尿的鉴别是震荡后仍澄清,无泡沫及沉淀,此尿多见于溶血性血液疾病。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主要是对判断血液病的寒热虚实有一定意义。若大便稀薄,多属脾阳亏虚;若大便秘结,多属热盛伤津,或阴亏血少;若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脾肾阳气衰微;若热伤血络,或脾失摄血,则见大便带血:或黑便及柏油样便,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紫癜、出血性疾病、肿瘤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