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的症状学
血液病是内科疾患的一部分,病史采集的原则和方法与普通内科疾患完全相同。血液病的主要常见症状有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容易感染等。详细了解这些症状及其特点,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贫血
当血红蛋白下降至相当浓度时,可以表现为倦怠,工作耐力下降,颜面及口唇苍白,头昏,劳动性心悸气短,起立时眼前昏黑,卧枕时耳内轰鸣,甚至不能胜任劳动或工作,不能处理生活,卧床不起等。其中,耳鸣是显著贫血的一个特征性症状,这是由于单位时间循环血量增加,动脉血流速度加快所致。贫血的程度及血红蛋白的浓度与临床症状的显著程度无简单的相关性。症状取决于对贫血的适应时间、年龄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代偿能力。循环系统健康的年轻人有慢性贫血时,血红蛋白虽减少至5g/dL,患者仍能耐受而无显著不适;而伴有冠心病或肺气肿的年迈患者,血红蛋白值为10g/dL时,其原有症状即可加重。
1.贫血症状发生的缓急
一般急骤发生,进展快,数周甚至数日内即发展至很严重的程度,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血管内溶血性贫血等。若呈亚急性发展,就诊时病程常已数日乃至数月者,多见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及某些溶血性贫血。如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就诊时病程常为数月甚至数年,则常为缺铁性贫血及某些溶血性贫血患者。
2.病程特点
贫血发生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性疾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其症状一旦出现,常呈进行性发展,患者的活动能力每况愈下。某些溶血性贫血的病程可迁延缠绵,时好时坏,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有些溶血性贫血的病程具有明显的发作与自行缓解交替的特点。而各种遗传性贫血则常于婴幼儿或儿童时期开始发病,如血红蛋白病及地中海贫血。
3.是否伴见出血或发热
恶性血液疾患、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常伴出血和发热。溶血性贫血当发生急性再生障碍危象时可伴有高热。
4.是否伴有某些特殊的症状
溶血性贫血可有黄疸。血管内溶血可见酱油色或葡萄酒色尿。巨幼细胞贫血可有口舌灼痛。恶性贫血可见感觉异常,步态不稳。缺铁性贫血可有吞咽时胸骨后疼痛。急性白血病常有胸骨压痛等。
5.是否有可能导致继发性贫血的各种疾患
慢性感染、消化道出血、恶性肿瘤、内分泌疾患、肝肾疾患及女性妊娠、哺乳等,均可能继发贫血。
(二)出血倾向
血液病常具出血倾向。表现为容易出血,常无明显诱因,或诱因轻微而出血不成比例地严重,而且出血不易控制,对常用止血药物治疗反应不佳。
1.出血的部位
反复多部位出血常提示凝血止血功能障碍。局部的出血多数来自动脉的破伤,很少是出血性疾病的首发症状。反复发生大关节及肌肉血肿并后遗关节畸形,则系血友病的特征性表现。
2.出血的特点
血小板或毛细血管功能异常所致出血,常见皮肤和黏膜的点状出血或瘀斑,体表破损后出血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深部组织血肿或延迟性出血则较罕见。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出血,常发生于深部组织或关节血肿,损破伤后出血时间长。
3.出血的伴随症状
局部血管破伤或继发性出血,临床上有各种原发病的表现。非出血性血液病的出血常同时伴有贫血、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原发性出血性疾患则以出血倾向为突出的临床表现。
(三)发热和易感染性
血液病的发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合并感染所致,临床有该感染的表现,这一情况占大多数;一种是作为某些血液病固有的症状之一。如严重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可有低热;各种恶性血液病、溶血性贫血的急性再生障碍危象等可有中度至高热;有的淋巴瘤可呈周期性发热。一般情况下,血液病的发热常同时伴见贫血、出血、肝脾或淋巴结肿大等血液病症状。血液病的易感染性,常表现为反复发生感染;以口腔、肛门周围、皮肤和软组织、呼吸道等为好发部位,具有难控制、抗感染药物疗效差、易发生败血症等特点,系机体防御机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恶性血液病、急性再生障碍贫血、粒细胞缺乏以及免疫缺陷病等。
(四)需要特别询问的其他病史内容
1.药物及毒物史
许多血液病的发生和化学药物有关。这些药物包括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安眠药、抗疟药、抗癌药、抗甲状腺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等。此外,放射线、苯及其衍生物、重金属等化学物质亦可导致许多血液病的发生。
2.营养状况及饮食习惯
长期素食,饮食中缺乏足够量的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食物中长期缺乏动物性蛋白和新鲜蔬菜、素食、偏食或其他不良饮食习惯以及嗜酒过度等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
3.手术史
胃次全切除术等可继发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4.月经孕产史
月经过多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而妊娠、娩产过频、严重孕吐、分娩失血过多、哺乳期过长等,均可成为巨幼细胞贫血或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5.家族史
许多血液病的发生与遗传相关。问诊中除注意家族中有无类似患者外,还要追溯祖籍,并注意有否亲缘通婚、习惯性流产、死胎、死产、早夭等可能与遗传病有关的各种情况。必要时应做全面的家系调查。另有一些血液病,如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疾患,也有某些提示可能与遗传有关的迹象,问诊中亦应注意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