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与活血化瘀疗法

一、血瘀与活血化瘀疗法

中医药学对于瘀血和活血化瘀治则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中已有“血脉凝泣”“恶血”“脉不通”等病理描述,《素问·痹论》指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疏故不通。”提出了“血实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灵枢·九针十二原》)的活血化瘀观点,并在《素问·腹中论》出示了一首温经补肾、活血化瘀的方剂——四乌鲗骨一芦茹丸。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40余种,如丹参、红花、川芎、虻虫等。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创“瘀血”病名,并立专篇论述,而且提出了清热祛瘀、温通化瘀、滋阴化瘀、破血祛瘀、养血祛瘀等活血化瘀疗法,制定了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等十余首著名的活血化瘀方剂。

晋唐以后,《诸病原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等对瘀血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活血化瘀疗法已用于吐血、内伤、痛痹、心脾痛、腹痛、热病等多种病证的治疗,并创立了众多的活血化瘀方剂,如失笑散、小三棱煎、犀角地黄汤等。

清代,叶天士明确提出了“久病入络”的理论,主张运用活血化瘀疗法治疗积聚、癥瘕、痛证等多种病证。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创立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方剂22首,用以治疗各类血瘀病证50多种,《医林改错》实为活血化瘀之专著。唐容川的《血证论》专论血证的治疗,其中有瘀血论专篇,唐氏将消瘀列为治血四法之一,指出:“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

近年来,随着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瘀血和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不断深入,进一步扩大了活血化瘀疗法的应用范围。活血化瘀疗法用于血液病的治疗,已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从而为血液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