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排他性的土地使用
与边界分明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几乎无排他性。第一种情况是人口稀少,当地居民无法抽出人力专门负责巡逻边界,他们通常是在做其他事情时碰巧看到有人入侵。例如一个社会如果只包含一个家庭,就只有一个成年男子,这个男人必须养家糊口,不可能一整天都坐在守望塔上监视,看四面八方有何动静。第二种情况是当地环境属边缘之地,资源稀少且不可预测,居民因此必须定期到其他族群的土地上寻找资源。第三种情况是当地资源贫乏,不值得誓死捍卫,即使遭到攻击,大不了拱手让人,到另一个地方重起炉灶。第四种情况是群体成员流动性强,常会到其他族群居住之地,这样也不容易拥有固定边界。试想如果一个群体中的成员有半数是外来的,也就没有必要把外来者赶出去。
然而,在这些情况下,并非完全没有领土划分,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为所欲为。每个群体还是会在一个核心区域生活,只是没有明显的边界,离核心地带越远,就越难判断土地的所有人是谁。此外,相邻的两个群体允许对方的成员进入自己的领土,甚至愿意在旱季或荒年与其他群体分享食物和水。只要你有需要,就可踏入邻居的领土,因此双方的关系基本上是互惠互利的。
我们可以在卡拉哈迪沙漠奈奈(Nyae Nyae)保护区生活的昆族人(见图10)为例来看无排他性的土地使用。科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这个狩猎-采集群体,发现共有19个游群,每个游群有8~42个人,且有自己的领土,即昆族语中的“诺尔”(n!ore),领土范围是100~250平方英里。然而,领土间的边界并不清楚。当人类学家与当地向导从向导的营地走向另一个领地时,向导们也无法确认边界,甚至各有各的意见。只要离开领土的核心区域,他们就不知自己究竟在哪个游群的领土上了。当地根本没有守望塔、山脊线小路等可标记领土划分的边界。
昆族因生存需要必须分享资源,所以他们的土地并无排他性。由于卡拉哈迪沙漠水资源匮乏,所有的游群必须待在水坑附近,才不会渴死。然而,每年的降雨不可预测,到了旱季,很多水坑都干涸了。在研究期间,只有2个水坑一直有水;另外3个虽然一年到头通常都有水,但是有几年干旱特别严重时一样没水;还有5个在旱季偶尔有水;另外50个则只在多雨的时节有水,其他时候都是干的。因此,在旱季,约有200个来自不同游群的人会聚集在一直都有水的水坑附近,此举当然是主人允许的。若其他领土拥有丰富的资源,其他游群也会和水坑的主人分享。由于水源必须共享,昆族人的土地也就不具有排外性。如果他们独占某一处水源,那么有朝一日,水源枯竭时,即使独占也没有用。同样地,某些季节性食物盛产时,将其占为己有,把其他人都赶走也没有多大意义,毕竟产量极大,自己人也吃不完,尤其是一种名叫芒刚果(mongongo)的坚果[4],其在盛产时期可作为主食,其他食物如野豆或甜瓜也是如此。
在奈奈保护区,任何一个游群不仅可在自己游群的领土上打猎,也可跑到其他游群的地盘追捕猎物。如果你在其他游群的土地上捕猎动物,碰到其他游群的人,就该分给他们一些肉。然而,远方的游群没有进入其他游群领土的权利。一般而言,相邻的昆族游群可到对方土地上取水,采集坚果、豆子和甜瓜等,但必须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而且允许主人日后到自己的土地上造访以作为回报。若不事先征得主人的允许,擅自闯入,就可能引发争端。来自远方的游群必须更小心,不可轻举妄动,同时要有分寸,注意在一地停留的时间不可过长,而且人数不可过多。跟另一游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就意味着无法进入另一游群的领土。因此,即使是无排他性的土地也不是任何人都可来去自由的。
使用土地与资源的权利不管是否有排他性都涉及所有权的问题。对昆族游群而言,谁才是领土的拥有者?答案是该游群的“卡乌西”(k'ausi),即长老组成的核心团体或是当地最古老家族出身的长老。然而游群成员的流动性很强,每天都有变动,族人常到其他领土拜访亲友,在旱季去有水坑的地方,或是去其他地方寻找盛产的食物,不会永远在一地停留。又如男子婚后可能带着一家老小(如父母、前妻以及跟前妻生的子女)跟着妻子的游群一起生活。也许再过十多年,妻子生了几个孩子,这一家人又会迁移到别处。因此,昆族有很多人住在外地的时间反而更长。每年,平均有13%的人会永久性地迁移到别处,有35%的人在两地或三地间迁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游群中总有一部分人是从外地来的,他们不是坏人,而是本地人的亲戚,就像我的新几内亚山族朋友。由于那些外地人可能是你的手足、表亲、成年子女或是你年迈的双亲,你不可能独占本地资源不分享给他们。
关于无排他性的领土,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北美大盆地的肖肖尼印第安人。他们与欧文斯山谷的肖肖尼印第安人同属一个语族,但后者不与外地人分享土地和资源。这样的差异完全是环境造成的。欧文斯山谷水源充沛,适合灌溉,有防御价值,大盆地则是环境恶劣、干燥的荒漠,冬天严寒,资源稀少且不可预期,几乎没有多余的食物可以储存。大盆地约每16平方英里才有1人,当地的印第安人平时各自生活,到了冬天则5~10个家庭聚集在有泉水和松林的地方,以松子为食。如果要捕猎羚羊和兔子,甚至可能有15个家庭一起行动。这里的地盘虽然没有清楚划分,但每个家庭各有各的松林,外人要入内采摘松子,必须征得主人的同意,否则就会惨遭石头猛攻,只得落荒而逃。其他动植物资源的分享则比较有弹性。
秘鲁的马奇根加印第安人和玻利维亚热带雨林区的西里奥诺印第安人几乎不划分地盘,也不在土地上巡逻。人类学家研究这两个族群时发现,马奇根加族住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以种菜为生。人口稀少的原因可能是欧洲人带来了传染病,农作物收成不佳,或者欧洲人为了夺取丰富的橡胶资源杀害当地的原住民。马奇根加族会随着季节四处迁移,以寻找野生食物。他们施行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几年后土壤肥力下降,产量减少,又得转往别处,不会为土地而战。马奇根加族没有划分地盘,理论上,所有的资源(包括森林和河流)属于马奇根加族所有人。实际上,几个家庭组成的游群自成一体,和其他家庭保持一定的距离。人类学家艾伦·霍姆伯格研究的西里奥诺印第安人则以狩猎-采集为生,偶尔也从事农业,过着60~80人组成的游群生活,并没有刻意占领某个地盘。然而,如果一个游群在狩猎中发现另一个游群的狩猎足迹就会避开。大家都遵守这个互相规避的原则。
因此,传统社会的土地划分方式各有不同,有的边界分明、严禁外人进入,有的几乎毫无设限,有的则是互相保持距离、互不侵犯。然而,没有任何一个传统社会像现在欧美国家的人们可在美国或欧盟国家自由进出,若是到其他的一些国家,只要在边境将有效护照和签证给海关官员检查即可。(当然,自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遭到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对外来的陌生人就提高了警惕。旅客不像过去那么自由,不但机场安全检查变得严格,美国还拟定了保密的禁飞名单,阻止恐怖分子嫌疑人登机。)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各国之间通行的权利和限制其实与传统社会有点儿相似,只是升级到更高的层次。传统社会的成员一般只有几百人,只要有亲友在另一个社会,而且得到亲友的许可,就可前往对方居住的地方。而我们的社会动辄有几千万人甚至几亿人,人们在自己的国家内可以自由居住、旅行,如果要到外国,就必须征得“友邦”的许可,以正式取得的护照和签证作为通行证。在此,“关系”的定义不再是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提高到国与国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