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婴幼儿啼哭的反应
关于孩子啼哭如何反应最好,儿科医生和儿童心理学家已经辩论很久。当然,父母得先去看看孩子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或是需要什么。如果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父母是不是该把孩子抱起来,安慰一番?或者把孩子放在床上,让他继续哭,不管他哭多久?如果父母把孩子放下,走出房间,孩子会哭得更久吗?要是父母抱着安抚,孩子是否会变得更爱哭?
关于这些问题,西方国家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国家,每代人的看法也都不同。50年前,我住在德国的时候,大多数的学者、专家和父母都认为孩子哭泣时,就让他们哭。在孩子无缘由地哭泣时,安抚他们,对孩子反而有害无益。研究显示,德国婴幼儿啼哭时,每三次中有一次父母不会理睬,或者过了10~30分钟之后才会回应。德国的婴儿常独自长时间待在婴儿床上,母亲则外出买东西或在另一个房间工作。德国父母要求孩子尽早学会自立和遵守秩序,包括自制及顺从别人的要求。美国父母常在孩子啼哭时立刻到孩子身边安抚他们,德国父母则认为这么做会宠坏孩子。德国父母担心过度关心会使孩子变得任性、骄纵。
1920—1950年,英国和美国城市地区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变得像德国人。儿科医生和育儿专家告诉美国母亲,按照一定的时刻表来哺乳和清洁孩子,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孩子一哭就上前安抚只会宠坏他们,而且孩子要学习一个人玩耍,越早学会自制越好。人类学家莎拉·布莱弗·赫迪曾描述20世纪中期的美国父母在孩子啼哭时的反应:“在我母亲那个时代,受过教育的妇女都认为孩子一哭就冲过去抱他只会宠坏孩子,孩子只会变得更爱哭。”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和我太太玛丽抚养我们的双胞胎儿子时,我们根据专家的建议,把孩子们放在床上,亲吻他们,跟他们说声晚安,接着就蹑手蹑脚地走出他们的房间。他们听到我们离去,总是哭得声嘶力竭,但我们再如何不舍,也不能前去安抚。10分钟后,我们再回来,等他们平静下来,再悄悄地溜出去。即使他们再哭,我们也不能管。听孩子们哭,我们也很难过。不少现代父母都了解这样的心情。
然而,狩猎-采集者的做法则不同。他们认为孩子一哭就该立即回应。埃费俾格米族的孩子如果哭闹,母亲或其他照顾者总会在10秒内安抚孩子。如果昆族的孩子哭泣,在3秒内得到父母安抚(包括抚触或哺乳)的概率高达88%,几乎100%在10秒内可得到父母的安抚。昆族母亲在孩子哭泣时会喂他们吃奶,若是其他照顾者则会把孩子抱起来,或是轻轻抚摸他们。因此,昆族的孩子每小时最多只哭1分钟,每次哭不会超过10秒。由于昆族母亲或其他照顾者总是立即满足孩子的需要,昆族的孩子每小时哭泣的时间只有荷兰孩子的一半。很多研究显示,如果1岁大的幼儿哭泣时,大人不予理会,幼儿哭泣的时间会比得到大人安抚的孩子长。
哭泣时被忽视的婴幼儿相比于哭泣时立即得到大人安抚的婴幼儿,是否更能发展成身心健全的成人?关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对照实验。研究人员会随机将一个社会中的家庭分成两组,一组不理会孩子哭闹,另一组则在孩子开始哭泣的3秒内前去安抚。20年后,这些婴幼儿长大成人,研究人员再来评估哪一组的孩子自主性更强、人际关系更稳定、更自立、更自制、更不会任性,而且更具有现代教育学家和儿科医生所强调的美德。
可惜,至今还没有研究人员进行这样设计良好的实验,并做严谨的评估。我们不得不从杂乱无章的自然实验和传闻入手比较不同社会的教养方式。至少我们可以下结论,像狩猎-采集社会的父母立即安抚哭泣的孩子,并不一定会让孩子变得缺乏自立、自制及其他美德。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看到一些学者长期观察所得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