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投入的证据
宗教有几个特色让世俗者大惑不解,尤其是不理性的超自然信仰。每一个宗教都有这样的信仰,信徒深信不疑,但其他宗教的信徒则不以为然。宗教还常常鼓动信徒做出自残或自杀式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令人望而生畏。此外,宗教常宣扬一套道德标准,说这套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又说这套标准不适用于某些人,因此那些人是可以杀害的,这无异于伪善。这些矛盾令人困惑,我们要如何解释?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宗教的信徒必须拿出证据,表明自己是全心投入的真信徒。信徒们花很多时间一起生活,互相依靠,而且必须提防其他宗教信徒或世俗者对他们的敌意。因此,信徒自身的安全、幸福与生命就看自己能否辨识真正的教友,除了相信教友,也必须让教友相信你。要拿出什么样的证据才能让人信服?
为了取信于人,这样的证据必须是显而易见且无法造假的,以免信徒被人欺骗或利用。这就是为什么全心投入某一宗教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包括花很多时间投入仪式、祷告、唱诗歌、朝圣;奉献很多资源,如金钱、礼物和祭拜的牲礼;公然拥护一般人难以置信的信念,即使被揶揄或谩骂也不以为意;公开展示自己为了全心投入该宗教所做的牺牲,如自残的伤口、生殖器的切割处或切下来的一截手指。如果你看到某人毕生都这样投入,那人就值得相信。毕竟全心投入不是空口说白话,例如“相信我,我是你的教友。我戴着跟你们一样的帽子”(那帽子可能是昨天才买的便宜货,明天就可以丢弃)。同样地,演化生物学家发现,有些动物信号在演化上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那是为了取信于异性,以利于交配,如雄孔雀的尾巴。雌孔雀看到雄孔雀那大而艳丽的尾巴,相信该雄孔雀就是理想的交配伴侣,它们生下的下一代将拥有更好的基因,会长得更好。如果雄孔雀的尾巴很小而且不起眼,要如何让雌性相信它们基因卓越?
我们还可以从美国公社的发展来看宗教如何促使群体合作、全心投入。美国一直有人进行公社生活的实验,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一起居住。有些公社是宗教性组织,由教友组成,还有一些则是非宗教性的。很多非宗教性公社成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有的公社都曾遭受多方压力,包括财务、现实生活、社会和性等,也必须提防成员受到外面世界的引诱而脱离公社。大多数的公社都在创办人有生之年解散了。例如,我有一个朋友在20世纪60年代与几个人在北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偏远、宁静而美丽的地区共同创办了一个公社,由于与世隔绝、无聊和社会压力等原因,其他创办人一一离开,最后只剩下我的朋友。虽然她现在仍住在那里,但只剩下她一个人,公社已不复存在。
索西斯在比较了创立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几百个宗教和美国世俗公社的发展后发现,那些宗教组织与公社几乎都解散了,主要的原因是信徒不再相信那样的信仰,还有一些原因则是自然灾害,或是领导人过世,以及无法抵御外人的敌意等。硕果仅存的只有哈特教派公社。在索西斯进行研究时,该公社仍有20个哈特教派信徒。和宗教公社相比,世俗公社解散的概率要高出4倍。显然,宗教意识形态更能说服成员全心投入而不会轻易背离团体,相对来说,团体共有的财产也不会遭到滥用。几十年来,在以色列的基布兹公社中,有些是共同生活、严守戒律的宗教团体(如安息日一律不工作),有些则是世俗团体。虽然基布兹中世俗团体的数目较多,但其宗教团体的运营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