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

因此,在一个社会当中,老人能否得到照顾就看他们是否有用,而老人能否受到尊敬则和社会的价值观有关。这两个因素表面上看来是相关的:老人越有用,就越能受到尊敬。但正如人类文化的其他层面,实用与价值之间的关联不一定是紧密的:即使经济条件类似,有些社会还是会特别强调尊敬老人,而有些社会则会鄙视老人。

一般而言,人类社会对老人至少还有一点儿敬重。美国人就常告诉小孩要尊敬老人,不可跟他们顶嘴,以及在公交车上要给老人让座等。比起美国人,昆族人对老人更加尊敬。一个原因是昆族人仅有1/5的人能活到60岁。这些昆族老人熬过人生的种种考验,如狮子攻击、疾病和敌人的突袭,因此值得年轻人敬重。

此外,注重孝道的儒家思想在亚洲颇为盛行,因此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都有弘扬孝道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在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明确规定:“子女对于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根据儒家思想,子女对父母必须绝对顺从,不得违抗。子女(尤其是长子)必须负起照顾年迈双亲的责任。直到今天,孝道仍是东亚尊崇的美德,很多年长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和儿女同住。

注重家庭观念的南意大利、墨西哥等也强调尊敬年长者。正如唐纳德·考吉尔描述:“他们认为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很大……个人要把家族的荣誉放在第一位,支持父亲或祖父,为家族牺牲,尊敬父母,不可让家族蒙羞。整个家族的人应该在族长的带领下,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这样的架构下,个人很少有表现的空间,总之必须以整个家族的利益为重……即使子女成了中年人,仍会常常让父母参与核心家庭的活动。大多数人认为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大逆不道的事。”

上述的中国、南意大利和墨西哥家庭都是父权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很普遍,也就是由家庭中最年长的男性握有掌控家庭的权威,通常是核心家庭中的父亲,或大家庭中的祖父或伯父。在游牧或农业社会、古罗马和希伯来也有这种家庭结构。为了对父权家庭的形成有更充分的认识,不妨以现代美国人的家庭构成作为对照,这也是本书许多美国读者认为最理所当然的家庭结构:新婚夫妻脱离原来的家庭,另组一个小家庭,也就是人类学家所说的“新居制”。这种家庭结构只包含核心家庭,也就是夫妻以及他们所生的子女。

尽管美国人认为这种小家庭模式很正常,甚至再自然不过,但在传统社会当中,只有5%的家庭是新居家庭。最常见的还是结婚后从夫居,也就是父居家庭,即新婚夫妻跟新郎家人一起住。如此一来,家庭结构不再只有一个核心,而会水平或垂直延伸。水平延伸包括家长的那一代。如果家长有三房四妾,也可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还加上家长未嫁的姊妹或是已婚的兄弟姊妹。垂直延伸则包括家长及其妻子、他们已婚的子女及其生下的孩子(也就是孙子孙女)。不管水平延伸还是垂直延伸,这样的家庭在经济、财务、社会和政治上都是一个整体,所有的家庭成员在生活上都必须互相配合,而且以家长为权威。

自然而然,老人在父权家庭能得到妥善的照顾。他们和子女住在一起,能掌控大家庭的一切,拥有经济大权,可以过得安稳。当然,在这种家庭结构之下,成年子女不一定敬爱年长的父母,敬畏权威的成分也许更多。等到父母过世,他们成为一家之主时,就轮到他们掌控权威,控制子女。至于新居家庭,由于父母不和子女同住,照顾父母的问题就会更棘手。

老人在传统父权社会地位崇高,但在现代的美国则截然不同。考吉尔说道:“老人常让人联想到下面几点:没用、衰老、疾病、老糊涂、贫穷、失去性能力、不能生育和死亡。”因此,老人不但难以找到工作机会,能享有的医疗照护也比不上年轻人。美国最近才废除强制退休制度,但欧洲仍有许多国家实施这样的制度。雇主常认为老人会阻碍公司进步、不好管理、不善学习,因此宁愿雇用可塑性较强、好训练的年轻人。波士顿学院退休研究中心的乔安娜·莱希曾进行一项实验研究。她把假造的履历寄给不同的雇主,每份履历都大致相同,唯一的差别只有姓名和年龄,结果发现:如果应征初级工作,35~45岁的妇女中的43%可得到面试机会,50~62岁的妇女能得到面试机会的则较少。很多医院也以年龄来分配医疗照护的资源,在资源有限时,倾向把较多的资源分配给年轻人,理由是医护人员的时间、精力与医疗经费不该投资在身体孱弱、时日不多的老年人身上。也难怪现在很多美国人和欧洲人,尽管才三十几岁就纷纷染发或去美容整形诊所报到。

老年人在现代美国社会的地位低下,至少受到三种价值观的影响。第一种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职业道德。简而言之,这种概念与新教加尔文派的教义息息相关,鼓励新教徒把努力工作视为实践信仰的责任。总之,韦伯把工作视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认为工作代表一个人的地位、身份,也对个性有益。因此,退休、没有工作的老年人也就失去了社会地位。

第二种价值观牵涉美国对个人主义的重视。上述很多社会实施的大家庭制度则倾向压抑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自我价值是自我成就带来的,不是家族集体努力的成果。从小,父母、师长就教导我们要独立、自立。独立、个人主义和自立自强都是美国人赞扬的美德,反之依赖、无法自立、不能照顾自己则会受到鄙视。美国的精神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把依赖型人格视为疾病。精神疾病编码中的301.6就是“依赖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症,治疗目标就是帮助病人脱离依赖,变得独立。

比起世界上其他各国文化,美国人尤其注重个人隐私。在传统大家庭结构中,所有的家人、亲戚都住在一起,个人几乎没有隐私,这是大多数现代美国人无法接受的。以传统社会的夫妻为例,即使是性生活也很难有隐私,毕竟睡在一起的还有自己的小孩,其他夫妻也能看到他们的床。在美国的新居家庭中,到了结婚年龄的子女成家之后则必须自立门户,父母和子女才能享有充分的隐私权。

由于美国人重视独立、个人主义、自立和隐私,照顾老年人便和这些价值观格格不入。我们可以接受婴儿的依赖,因为没有一个婴儿可独立存活,但是老年人已独立生活了几十年,又变回依赖他人,便令人难以适应。然而,老年人总有一天无法独立生活,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只能依赖别人,放弃自己的隐私。子女到了中年,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失去生活能力,变得依赖他人,内心也痛苦万分。也许很多读者都看过这样的例子:老人坚持独立生活,但有一天出了意外,像是跌倒导致臀骨骨折,从此无法下床而必须依赖别人。老年人因此感叹无法独立、失去自尊,年轻人也视照顾老年人为沉重的负担。

第三种不利于老人的价值观就是崇尚青春。在科技进展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年轻人接受的教育使他们的知识与时俱进,不仅有利于他们面对每天的挑战,而且使他们成为职场的生力军。我现年84岁,我太太73岁,每次我们打开电视都不禁感叹自己不年轻了。小时候,我们家的电视机只有三个按钮:一个是开关,一个是音量按钮,还有一个则是频道选择按钮。现在,我们的电视机遥控器上有41个按钮,我们常常不知道要怎么操作,得打电话问儿子。在现代美国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年轻人因为速度快、耐力强、有气力、灵活、反应敏捷而占尽优势。此外,现今还有不少美国人是第二代移民,他们的父母在国外出生、长大,说英语总是有口音,欠缺在美国社会生存的重要知识与技能。

现代美国人的确有充足的理由崇尚青春。然而,这种现象似乎影响了很多生活层面并造成不公平。没错,我们认为年轻人漂亮俊美,但为什么大家都认为金发、棕发或黑发要比银发或白发更好看?电视、杂志和报纸广告上的服装模特清一色是年轻模特,似乎用70岁的老人当模特来展示衬衫或裙装是件奇怪的事。为什么呢?经济学家也许会回答,因为年轻人常买衣服,对品牌的忠诚度也没那么高。按照这样的理论,70岁的模特与20岁的模特的比例应该反映出这两个年龄层购买服装的频率与对品牌的爱好。然而,尽管70岁的人也买衣服,对品牌也有一定忠诚度,但目前几乎没有70岁的模特。同样,饮料、啤酒或汽车广告也都找年轻模特(见图34),尽管老人也喝饮料和啤酒、买新车。只有成人纸尿裤、关节炎药物和退休金计划的广告会找老年人拍摄(见图35)。

饮料广告不找老年人当模特没关系,但是上了年纪的应征者在求职时常四处碰壁,年老的病人得不到有限的医疗资源,这些都是社会问题。更严重的是,不只是年轻人对年老有负面的看法,老年人自己也是如此。根据哈里斯民意调查,美国人认为老年人无聊、心胸狭窄、喜欢依赖、孤僻、不受人重视、落伍、被动、贫穷、经常坐着不动、没有性能力、多病、迟钝、没有生产力、对死亡有病态的恐惧、害怕坏人、老是在睡觉或是坐着发呆,以及沉湎于回忆。尽管接受意见调查的老年人强调自己不是那样的人,但他们和接受调查的年轻人依然认为一般老年人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