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警惕
传统社会的人既然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那他们如何因应?他们的反应包括第七章解释的“有益的神经质”,即时常绷紧神经,留心危险,以及寻求宗教的帮助(参看第九章的讨论),或采取其他做法。
昆族人经常提高警惕,外出采集植物或是在树丛中行走时,他们会注意动物和人类留下的踪迹,也会查看沙子上的痕迹,推测是何种动物或哪一族的人留下的、多久前经过此处、往哪个方向走、速度如何,再决定是否修改自己的行动计划。即使他们待在营地,也一样时时留意。尽管营地有人声和火光,有时毒蛇或猛兽仍会悄悄潜入。如果他们在营地发现一种叫黑曼巴的蛇,就可能放弃营地,而不会把蛇杀死。在我们看来,这样做似乎反应过度,但黑曼巴是非洲最危险的毒蛇,长度可达8英尺,动作敏捷,有长长的毒牙,绝大多数被咬的人都回天乏术。
在任何危险的环境中,人们根据累积的经验得出行为准则,以减少风险。尽管在外人看来是反应过度,那样的准则仍值得遵守。人类学家珍·古道尔描述的新不列颠岛雨林中的卡乌龙族避免意外的做法,其实也适用于其他传统社会:“避免意外非常重要。知道在何种情况下应该做什么或是不该做什么,才能保住一命。在自然环境中,任何技术或是行为的创新都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安全行为的范围很小,只要超出这个范围就可能遭遇危险,例如走路时地面突然裂开、大树突然倒下,或是在过河时突然遭遇洪水。有人就曾劝告我别踩着河面上的石头过河(因为洪水即将高涨)、不要玩火(地面会裂开或会被火烧到)、在洞穴中捕猎蝙蝠时不可出声(洞穴会崩塌)等。注意这些禁忌才能在自然环境中生存。”我有位新几内亚朋友也告诉我同样的话:“事出必有因,小心为上。”
我常在西方社会看到有些人喜欢逞英雄,爱冒险犯难,但我在新几内亚,从未见过哪个经验老到的当地人有这样的表现。他们不会隐藏自己的恐惧,假装勇敢。玛乔丽·肖斯塔克也曾注意到,昆族人不会像西方人一样爱表现自己的胆量:“狩猎通常很危险。昆族人虽然勇敢面对危险,但他们不会为了证明自己勇猛过人而刻意冒险。对他们而言,小心避免危险是谨慎,不是怯懦或没有男子气概。昆族男孩不会故意隐藏恐惧,表现得像大人一样勇敢。昆族人说:‘无谓的冒险等于找死。’”
肖斯塔克接着描述一个名叫卡舍(Kashe)、12岁大的昆族男孩与父亲、堂哥一起去打猎的事。卡舍的父亲用矛刺中一只大羚羊,羚羊用长而锋利的角拼命挣扎。肖斯塔克问卡舍,他是否助父亲一臂之力杀死那只羚羊。卡舍笑着说:“没,那时我已经爬到了树上!”肖斯塔克觉得很奇怪,于是再问了一次。卡舍解释说,他和堂哥等那只羚羊不再奔跑,就立刻爬到树上。他们俩都怕得要死。卡舍丝毫不觉得尴尬,但在西方人的眼中,胆小鬼才会如此。然而,卡舍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学习如何面对并捕猎凶猛的动物。当肖斯塔克询问卡舍的父亲时,父亲也不以为然,说道:“爬到树上?当然该这么做。他们只是小孩,可能会受伤。”
新几内亚人、昆族等传统社会的人常会讲述惊险的故事。他们没有电视和书本,讲故事也是一种消遣,而且这样的故事往往有教育意义。希尔与乌尔塔多就曾描述阿切印第安人围着营火闲聊:“有时,晚上聊起当天的事,他们也会说起先前发生的意外死亡事件。孩子们都听得入迷,也许也上了宝贵的一课,知道在危险的森林中如何求生。例如,有一个小男孩抓幼虫吃的时候,忘了把幼虫的头掐掉,结果幼虫的下颚咬住了他的喉咙,小男孩因此窒息而死。还有几个十几岁的少年和大人去狩猎,结果在半路走失,之后再也没有回来,或是被人发现时已成死尸。有一个猎人挖掘犰狳地洞时,头朝下跌进洞里,结果窒息死亡。有一个人拿箭射猴子,后来爬到40米高的树上,要把箭拿回来,却不慎从树上摔下来,因而丧命。有个小女孩跌进洞里,因此摔断脖子。有几个男人遭到豹群攻击,有的骸骨还在,有的则尸骨无存。有个男孩晚上在营地睡觉,头被毒蛇咬了,第二天就一命呜呼。一个少女在伐木,倒下的树砸死了一个老婆婆,后来族人就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她‘塌树小姐’,要她好好记住自己闯的祸,不要再犯。一个男人被长鼻浣熊咬了,不久就不治身亡。1985年,也有一个猎人因手腕被浣熊咬断血管,大量出血而死,如果他能得到医治就不至于死亡。有个小女孩在过独木桥的时候,掉到河里,就这么被河水冲走……最后,有6个人在营地里不幸被闪电击中而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