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多样化
传统社会的人们面临季节性食物短缺时,除了储存食物,还会选择多样化的饮食,即使是平常不屑于吃的东西也得吃。我曾在第六章讲述了伦内尔群岛居民的例子,他们把可以吃的野生植物分成两类:一类是平常吃的,另一类则是在龙卷风破坏园圃之后,没有东西可吃时不得不将就吃的。伦内尔群岛居民平常吃的东西大多来自自己的园圃,对野生植物的分类并不精细。而南非昆族由于是狩猎-采集者,自己并不种植作物,因而对野生植物的分类相当精细。他们为200种以上的野生植物命名,认为其中的105种是可以食用的,然后再依照喜好的程度分成6类以上。
昆族人最喜欢的植物是产量丰盛、到处可见、每个月都有、容易采集、可口又有营养的。芒刚果因符合上述每个特点,在昆族人食物排行榜可荣登第一名。昆族所消耗的植物卡路里中将近一半都来自这种坚果,可与之匹敌的只有肉类。如果某种植物产量稀少,只在某几个地方或某些月份才有,并且难吃、不好消化或没有营养,则不太受族人青睐。昆族人搬迁到新营地时,会先采集当地的芒刚果和其他13种他们比较喜欢的植物,直到这些植物在那一带被采光了。接着,昆族人就必须退而求其次,接受没那么好的食物。每年9月和10月因炎热干燥,食物变得稀少,昆族人甚至连多纤维、不好吃的植物根部都得挖出来吃。约有10种树分泌的树脂由于不好消化,昆族人很少食用。昆族人一年只吃几次最讨厌的食物,如会引发恶心和幻觉的水果,以及因为吃了有毒叶子死掉的牛。如果你以为发达国家的人永远可享用最好的食物,就错了。在二战期间,因食物短缺,很多欧洲人也会吃一些平常不吃的东西。例如我的英国朋友告诉我,他们就曾吃奶油鼠肉。
在昆族东边300英里内,有一名叫格温贝·通加(Gwembe Tonga)的农业社会。这个农业社会的人口密度是昆族的100倍。由于农民人口众多,若作物歉收,就会对当地野生植物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农民也得像昆族人一样退而求其次,吃一些平常不吃的东西。这些通加农民会吃当地的21种植物,但昆族人认为那些无法入口。其中一种是刺槐,虽然产量丰富,如果昆族人要采集,每年应该可以采集几吨之多,但因豆荚有毒,昆族人就放弃了。但通加农民在面临饥荒时,还是会采集这些豆荚,将其浸泡、煮熟、滤干以去除毒素,然后再吃。
生活在新不列颠岛的卡乌龙人,其主食来自自家园圃种的芋头和饲养的猪。但在每年10月到翌年1月的旱季是“taim bilong hanggiri”(属于饥饿的时节),园圃里几乎种不出东西。这时,卡乌龙人只好到森林狩猎,捕捉小动物、昆虫、蜗牛和采集野生植物来吃。其中一种植物是有毒的野生坚果,必须浸泡数日才能将毒素过滤出来。他们还会把一种野生棕榈树的树干烤来吃,他们平时可不会吃这种给猪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