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的好处

双语的好处

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使用多语或双语与只会一种语言相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学习外语不只能丰富你的人生,最近科学家还发现不少令人惊奇的好处。我将先讨论双语学习对个人的影响,后面再来讨论双语学习对整个社会是好是坏。

在现代工业化国家,双语常引发辩论,特别是在美国。250年来,一直有很多移民涌入美国,而且大多数移民的母语皆不是英语。在美国,经常有人表示,双语学习是有害的,特别是移民的孩子,他们不擅长用英语沟通,在以英语为主的美国文化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所以他们最好放弃父母的语言,只学英语就好了。不只很多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抱持这样的观点,第一代移民父母也是如此。像我自己的祖父母和岳父母,为了让下一代只学英语,尽可能不在孩子面前说他们的母语,也就是意第绪语和波兰语。有些美国人基于对外国事务的恐惧与怀疑,对学习外语有疑虑,而不愿自己的小孩学外语的美国移民则是担心小孩同时接触两种语言可能会混淆,只学一种语言应该比较快能学会,语言学习效率会更高。的确,一个小孩学习两种语言,就得学两套发音规则、词汇和语法,如果与学习一种语言的小孩投入一样的时间,每种语言的学习时间就必须减半。因此有人担心学习双语的小孩最后两种语言都学不好,不如先把一种语言学好。

其实,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爱尔兰和威尔士已针对学习双语的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孩子的语言学习明显比不上只学一种语言的儿童,不但学习迟钝,能运用的词汇也比较少。然而这些研究的解读由于受到其他变因的影响,因而大有问题。特别是在美国,双语常让人联想到贫穷。只会说英语的美国儿童一般来自比较富裕的小区,上比较好的学校,其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收入较好,英语词汇也比较多。因此,语言学习会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不能断定双语学习本身会造成儿童语言学习能力低下。

最近,美国、加拿大与欧洲进行双语学习方面的研究,并控制了其他变因,如研究中的双语儿童与单语儿童都上同样的学校,父母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也都差不多。结果发现,双语儿童与单语儿童建立语言习得里程碑(也就是在多大的时候说出第一个词、第一个句子,或已经会50个词汇)的年龄差不多。根据研究,不论是双语儿童还是单语儿童,长大成人之后的词汇量与字词提取速率也都几乎一样,只是单语儿童的英语词汇似乎比双语儿童要多10%。如果我们认为单语儿童的词汇量比双语儿童多,前者会3300个词汇,而后者只会3000个词汇,这样的结论就是不对的。其实,双语儿童的词汇要比单语儿童多出很多,他们总共会6000个词汇,包括3000个英语词汇与3000个中文词汇,单语儿童则只会3300个英语词汇,完全不会中文词汇。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从研究中得知双语者与单语者的认知能力差异。我们无法断言单语者或双语者谁比较聪明或思维更敏捷。尽管如此,还是存在某些差异,如单语者的字词提取速率和说出事物名称的能力比较强(这是因为他们不像双语者,不必从不同语言的名称中拣选)。在这些差异当中,认知科学家目前最一致的发现是,双语者的脑部执行能力要比单语者强。

为了了解脑部执行功能,你可以想象你正在过马路。我们经常接受各种感官信息的轰炸,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种种想法也不时浮上心头。你站在人行道上,除了看到五颜六色的招牌、头顶上的白云,也能听到别人的说话声、鸟叫声,闻到城市中的气味,感觉到自己的脚踏在人行道上、手臂在摆动,还想到今天早上吃早餐时妻子跟你说的话。如果你还没过马路,就会比较注意别人的话语、招牌,或是一直想着妻子早上说的话。但是你在过马路的时候,就必须注意信号灯变化、左右来车,小心翼翼地走上人行道。此时,你必须抑制99%的感官输入和想法,只注意与过马路有关的1%。这就是脑部的执行功能,也就是所谓的认知控制。神经学家认为脑部负责执行功能的部位就在前额叶皮质。因为脑部的执行功能,你才能对某些信息特别专注,专心解决问题,从庞大的信息中提取你所需要的信息。因此,脑部执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儿童脑部执行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则是在0~5岁阶段。

单语者听到一个字词,只需与仅有的字词库比较,找出那个字词。但双语者首先必须把脑中的两个字词库分开,听到一个字词的时候必须立刻判定出自哪个字词库,然后依据该字词库的规则来解读那个字词的意思。例如,会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人都知道“burro”这个单词,但它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驴子”,在意大利语中则为“奶油”。每个双语者在说话的时候,都必须依据对话当时使用的语言来决定使用哪一种语言的词汇。多语者就像北欧商店的店员,每几分钟就得依据不同的语言转换不同的语言规则。

一谈到多语者的脑部执行控制,我就想到自己的经历。我于1979年到印度尼西亚进行调查研究时开始学印度尼西亚语。在此之前,我已在德国、秘鲁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各待过一段时间,因此会讲德语、西班牙语、巴布亚皮钦语,当然还有我的母语英语。这些语言我都分得一清二楚,绝不会混淆。我也学了俄语。由于我不曾在俄罗斯待过,因而没有长时间说俄语的经验。我和我的印度尼西亚朋友开始交谈后不久,我就发现当我要用印度尼西亚语说某一个词时,不知怎么却用俄语说了。印度尼西亚语和俄语完全不同,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或巴布亚皮钦语时分得一清二楚,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我在印度尼西亚待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可以把俄语控制好,不会在说印度尼西亚语的时候说出俄语了。

总之,双语者或多语者经常不知不觉地运用执行控制能力。他们在说话、思考或听别人说话时,都必须锻炼自己的执行控制能力。我们都知道熟能生巧的道理,不管是运动、艺术演出或做某件事的能力都是如此。问题是,双语者增进的是哪些技能?双语者是否只是语言转换的技能比较强?双语使用是否真有好处?

最近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测验,以比较双语者与单语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他们研究的对象为3岁的儿童到80岁的老人。结论是,在所有人当中,双语者只有在解决某一类问题时表现得比较好。例如,研究人员给儿童看一系列的图片,上面是一只小白兔或一艘船,颜色不是红的就是蓝的,有时图片上还有一颗金星,有时则没有。研究人员指示:如果看到金星,儿童就必须记得按照颜色来分类;如果没有金星,那就照图案来分类。如果规则不变,单语者和双语者的表现都一样好,然而若是规则变化,单语者的表现则不如双语者。

在另一项研究中,儿童坐在计算机屏幕前,如果屏幕左边突然出现红色方块,则按键盘左边那个红键,要是屏幕右边突然出现蓝色方块,则按键盘右边的蓝键(即红色都是在左边,蓝色都是在右边)。在此规则之下,双语和单语儿童的表现都一样好。但是如果规则发生变化,即屏幕左边出现蓝色方块时按键盘左边的红键,双语儿童的表现就比单语儿童好。

科学家一开始认为,双语者在这类涉及规则变化与信息混淆的测验中表现的优势只能运用在语言方面。后来发现,这样的优势也能运用在非语言方面,如空间、颜色和数量(如上述的两个例子)。但这并不能证明双语者不管做什么都胜过单语者。其实,只要规则不变或没有会产生混淆的线索,两者的表现就一样好。只是人生规则变化无常,而且时常出现误导信息。如果双语者在上述测验中的优良表现也可运用于复杂且充满变化的真实生活,那么这对双语者来说将是很大的优势。

最近也有研究人员以婴儿为对象进行有趣的比较测验。你或许会觉得测试婴儿的“双语能力”是无稽之谈,因为婴儿还不会说话,如何判断他们是双语或单语婴儿。再说,婴儿也无法依照研究人员的指示进行卡片分类或按键盘。其实,婴儿早在会开口说话之前,已有分辨不同语音的能力,例如他们可以分辨一种语言当中的元音和辅音,不管那种语言是不是他们的母语。但从出生到1岁的阶段,他们沉浸在母语的环境中,渐渐失去分辨非母语语音的能力,对母语的辨识则更加敏锐。例如英语字音中的两个流音l和r是不同的,日语则没有这种分别。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人说英语常会出现问题,像lots of luck听起来像是rots of ruck。反之,日语的元音有长短音之分,英语则没有。然而,日本婴儿还是能区分l和r,而英语国家的婴儿也能分辨长元音和短元音,但因为这样的分辨就没有意义,婴儿在1岁后便失去了这种分辨能力。

最近还是有人对所谓的双语婴儿进行研究,也就是父母的母语不同,但自婴儿出生那天开始,父母就决定用自己的母语跟孩子说话,让婴儿在双语的环境中成长,而非只听到一种语言。尽管双语婴儿还不会说话,但其执行功能是否比单语婴儿优越,更能处理好规则变化和信息混淆?如果婴儿还不会说话,那么我们又要如何评估他们的脑部执行能力?

科学家阿格奈什·科瓦奇和雅克·梅勒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针对7个月大的单语婴儿和双语婴儿进行一项创新的比较研究。双语婴儿接触到的语言除了意大利语,还有斯洛文尼亚语、西班牙语、英语、阿拉伯语、丹麦语、法语或俄语(即他们听到的语言一种来自母亲,另一种来自父亲)。这些婴儿接受训练后,如果做对了,计算机屏幕的左边就会冒出一个可爱的布偶作为奖励。婴儿转头看到布偶,总是很高兴的样子。研究人员会对那些婴儿说一个没有意义、含三个音节的词,结构如AAB、ABA或ABB(例如lo-lo-vu、lo-vu-lo、lo-vu-vu),其中一组出现的时候(如lo-lo-vu),布偶才会出现在屏幕上。经过6次测验之后,不管单语婴儿或双语婴儿,听到“lo-lo-vu”都会转向屏幕左边,期待布偶的出现。接下来,实验者改变规则,使布偶从屏幕右边冒出来,也把会使布偶冒出的那个词改成“lo-vu-lo”。双语婴儿在6次测验之内就知道规则改变,做出正确反应,但单语婴儿即使做了10次,也还是按照以前的规则反应,在听到“lo-lo-vu”的时候看向计算机屏幕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