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环境与糖尿病
早在2000多年前,印度医生已注意到有些病人的尿像蜂蜜一样甜甜的,推断其受到不当饮食的影响,而且认为这种病症会代代相传。今日医生已印证这样的洞见,指出糖尿病会受到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许患者从胚胎时期开始、在母体子宫内已种下病根。如果你的一级亲属(父母或兄弟姐妹)是糖尿病患者,那么你得糖尿病的概率会比一级亲属无糖尿病患者的人高出10倍。这就是遗传可能引发糖尿病的证据。然而糖尿病和高血压一样,并非简单的遗传性疾病(如镰状细胞性贫血),不是某一个相同的基因出现突变就会出现病症。科学家已发现与糖尿病有关的基因可能有好几十个(在此是指2型糖尿病,它和1型糖尿病的致病基因不同)。
糖尿病除了和遗传有关,也与环境和生活方式脱不了干系。即使你因为遗传而容易罹患糖尿病,也不一定会发病。糖尿病的发病概率随着年纪增加而变大,如果你的一级亲属是糖尿病患者,那么你也比较容易得病,这些都是你无法改变的,但是糖尿病还有很多致病因素是你可以控制的,包括体重过重、不运动、食物热量过高,或摄入太多的糖和脂肪。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请容我再强调一次,即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如能减少这些危险因子,就可减轻症状。例如肥胖者罹患糖尿病的概率会比体重正常者高出5~10倍。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注意饮食、多运动、减重,就能重拾健康,糖尿病基因携带者也能通过上述方式避免患病。
我们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自然实验观察西方生活方式与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如本章一开始提到的例子,特别是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糖尿病的患病率会随着采用西方生活方式的人增多与人口变得富裕而升高。我们从日本地区的研究图表中发现,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罹患糖尿病的人口就越多。这是因为越有钱、吃得越多,就越容易出现糖尿病的症状。如果出现饥荒,糖尿病及其症状就会减少甚至消失。例如巴黎在1870—1871年遭到普鲁士军队的包围,由于粮食配给严格,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反而得以改善。澳大利亚原住民如果放弃西方生活方式,恢复劳动、打猎的传统生活方式,糖尿病的症状就能获得逆转。有一个族群便因此在7周内平均瘦了18磅(请别忘了,肥胖就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危险因子)。瑞典人的饮食本来很不健康(70%的热量来自糖、人造奶油、乳制品、酒精、油和谷物),实行3个月的地中海饮食之后,糖尿病症状少了,腰围也缩小了。
另一种自然实验则刚好相反,原本采用简约生活方式的人移民到富裕地区后,食物都来自超市,摄取热量增加又少运动,结果很多人都罹患糖尿病。例如1949—1950年,以色列在也门政府的允许下发动“魔毯行动”,把也门境内的犹太人迅速接回以色列。那些犹太人本来生活简朴,过着中古时期的生活,几乎没有人得糖尿病,但在以色列生活了20年后,已有13%的人得了糖尿病。类似例子包括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移居到以色列,墨西哥人和日本人移民到美国,波利尼西亚人迁居至新西兰,中国人移居至毛里求斯和新加坡,以及印度人迁至毛里求斯、新加坡、斐济、南非、美国和英国等。
发展中国家最近也变得富裕,并遵循西方生活方式,因此得糖尿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目前,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地方是阿拉伯8个产油国和新富的岛国(合计超过15%)。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目前的糖尿病患病率也在5%以上。东亚和南亚国家除了最贫穷的5个国家(1.6%),糖尿病患病率也大于4%。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病率飙高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印度在1959年患病率只有1%,现在却高达8%。反之,大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因为贫穷,糖尿病患病率仍在5%以下。
上述只是各国平均数值,无法反映内部的巨大差异。全世界的城市居民运动量都比较少,超市的食物堆积如山、应有尽有,肥胖和糖尿病的病例也更多。糖尿病在城市的患病率远大于乡村,例如居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的瓦尼盖拉族,37%的族人都有糖尿病,住在城市的澳大利亚原住民中,有几个族群33%的人都有糖尿病。然而,实行传统狩猎-采集生活模式的新几内亚人和澳大利亚人几乎没有人得糖尿病。这可以说是非常鲜明的对比。
可见,西方生活方式会使人容易患糖尿病。但是西方生活方式有很多特点,到底哪些容易引发糖尿病?看来,最有可能的三个因素是肥胖、久坐不动和家族病史。除了家族病史,前两个因素其实是可以改善的。其他因素包括出生时的体重,这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肥胖和饮食息息相关,肥胖者如果采用地中海饮食,减少糖、饱和脂肪、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摄取,就能减少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不运动也比较容易发胖,其他如抽烟、炎症、酗酒等则属独立因素。总之,2型糖尿病虽与遗传有关,也可能与胎儿在母体子宫内的生存环境有关,但最后往往因生活方式不良才显现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