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与生育间隔
在20世纪,吃母乳的美国婴儿越来越少,断奶的年龄也越来越小。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6个月大的美国婴幼儿仍吃母乳的只有5%。相比之下,在没有跟农民接触、无法得到农产品的狩猎-采集社会,婴幼儿6个月后仍在吃母乳,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能得到的食物。他们没有牛奶、婴儿配方奶粉或软烂的辅食可吃。人类学家研究了7个狩猎-采集社会,发现这些社会的婴幼儿平均断奶年龄是3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可以咀嚼坚硬的食物。虽然在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已经可以把食物咬烂给孩子吃,但通常还是等到母亲怀了下一胎才会让孩子断奶。如果母亲一直没生下一胎,昆族的孩子甚至直到4岁才断奶。研究显示,昆族的孩子越晚断奶,存活率越高。在采取定居形式生活的农业社会或与农民交易的狩猎-采集社会,孩子断奶的平均年龄或生育间隔一般为2岁半到4岁。如果是在采取游牧生活方式的狩猎-采集社会,幼儿断奶的平均年龄会提早到2岁,因为孩子可以喝牲畜的奶或吃软烂的谷物粥,所以可提早断奶。我们在近几十年发现昆族在某地定居变成农民之后,生育间隔就会从三年半缩短为两年,和一般农民差不多。
如果我们从演化的角度来看狩猎-采集社会的长时间生育间隔,就会发现,一方面母亲因无法供应孩子喝牛奶或吃谷物粥,只好一直让孩子吃母乳直到三四岁,等孩子断奶后才能再生下一胎。若生育间隔过短,孩子没有足够的母乳可吃,就可能会饿死。
另一方面,等孩子4岁大的时候,已经可以自己走路并跟上父母的脚步,可随父母转移营地。年纪较小的孩子就只能背着。一个体重90磅的昆族妇女,除了要背一个28磅的幼儿,还要背15~40磅的野菜,加上几磅重的水和用具,这已是很大的负担,实在难以再背一个婴儿。这也难怪生育间隔缩短后,原本采取游牧生活方式的狩猎-采集者必须在某地定居,改以务农为生。毕竟大多数的农民都在一地生活、终老,不必为了营地时常迁移,背着孩子到处跑。
狩猎-采集社会的母亲让孩子很晚断奶,也就得投入更多的体力和心思照顾孩子。来自西方的人类学家发现昆族的孩子与母亲的关系非常亲近,在母亲生下一胎之前,孩子有几年的时间可得到母亲全心全力的照顾,比较有安全感,昆族人长大成人之后情绪也比较稳定。但狩猎-采集社会的孩子最后不得不断奶时,会变得特别磨人、爱发脾气。在断奶期间,孩子觉得母亲对自己的关注变少了,又因吃不到母乳而饥饿难耐,加上母亲必须跟刚出生的弟弟或妹妹睡,自己不能再睡在母亲身旁,这个慢慢踏入成人世界的过程让孩子备感痛苦。即使是昆族的老人,想起70年前断奶的经历,仍有不堪回首之感。皮拉亚印第安人的营地半夜经常可听到孩子尖叫、哭得声嘶力竭,几乎都是断奶引起的。一般而言,传统社会孩子断奶的年龄比现代美国人晚,而且每个社会断奶的方式不尽相同。博菲(Bofi)俾格米族和阿卡俾格米族让孩子慢慢断奶,而且是孩子主动想要断奶,而非母亲要求的,因此断奶的过程比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