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探索阶段
1900年慕尼黑大学的Raab博士首次报道吖啶橙染色可使草履虫发生光敏致死现象;1903年Von Tappeiner教授静脉注射伊红后用碳弧灯照射来治疗皮肤鳞癌,并提出“光动力效应”的概念来描述这种氧依赖的光敏现象。
1912年慕尼黑大学医学院住院医生Meyer-Betz英雄般地将血卟啉(Hp)注射到自己体内,之后在面、手等曝光部位发生了强烈的光敏反应,这是人类首次发现Hp可导致皮肤光敏现象。
之后,多位研究者先后在肿瘤组织内观察到Hp的荧光并发现Hp对肿瘤组织具有光敏杀伤作用。通过对这些染料(吖啶橙、伊红等)和粗品血卟啉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光动力疗法中的一些重要现象、作用和基本规律,为现代光动力疗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