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作用

85.激光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作用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和传导性耳聋为临床特征的非化脓性中耳炎。目前认为主要是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引起的。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碍主要与咽鼓管堵塞、咽鼓管功能不良、自身免疫及中耳低毒性感染有关,导致中耳分泌吸收排液障碍,而发生中耳积液。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黏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黏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中耳黏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治疗关键是清除中耳积液,引出鼓室内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使中耳黏膜恢复正常功能。激光鼓膜造孔术是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手术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激光照射生物组织可产生瞬间高强度热效应、光化学效应、电磁场效应和生物刺激等效应,一般认为热效应是激光杀菌作用的主效应,其热效应主要由红外波段的激光辐射引起。激光鼓膜造孔可使鼓膜形成碳化边缘,减少穿孔边缘血供,延长愈合时间,使引流更充分,改善中耳通气,使中耳黏膜恢复得更好,同时克服了鼓膜穿刺及鼓膜置管的缺点,所以通过激光鼓膜造孔术来清除中耳积液,同时也促进咽鼓管功能的恢复,疗效较好。据统计,通过激光鼓膜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显著提高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水平,好转率达68.6%

同时,激光直接照射外耳道具有外热效应,可加快中耳腔内上皮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受损细胞功能的恢复,使咽鼓管通畅,负压解除,中耳黏膜恢复正常功能,渗液消失。然而,激光鼓膜造孔术并不能解决咽鼓管功能紊乱这一关键性致病因素,因此激光造孔清除中耳炎积液时,病因治疗仍十分重要。对短期内无法解除病因的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仍需考虑鼓膜置管以延长鼓室通气时间,提高疗效。

(顾凌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