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功能之一。科学家通过神经认知实验证实,语言理解是一个复杂而迅速的心理认知活动,语言使用者能够在几百毫秒内解码一个句子的语音、语义和句法等结构,并将其整合为单一的解释。但是,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仅提取其句法和语义等结构还远远不够,因为对句子中有些词的理解往往依赖语篇语境。语篇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追踪语篇中的实体或概念指的是“什么”或是“谁”,以建立连贯的语篇心理表征。
回指是在语言交际中用一个语言表达式来指示一个之前已经引入的概念或事物的语言现象(Rinck & Bower,1995),是建立语篇连贯的重要语言工具之一,已经引入的概念或事物被称作先行语,用来指示先行语的语言表达式被称作回指语。其中,通过反身代词回指,语言使用者可以追踪语篇中的“自己”指的是谁。
乔姆斯基的管辖约束理论(Norm Chomsky,1981,1986)通过限制不同名词性回指语以及其先行词的句法分布来规定它们的受约束情况。根据管辖约束理论A原则的规定,反身代词只能回指局部句法域(最低句法节点)内的局部(短距离)先行词。然而,汉语(简单)反身代词“自己”却违反A原则的规定,既可以回指短距离先行词也可以回指长距离先行词,其指称情况往往由语境直接决定。
特殊的汉语“自己”回指现象引起了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试图用各种理论模式来解释(长距离)“自己”回指。但是,就什么因素决定“自己”(长距离)回指这一问题,一直存在理论争论。由于“自己”回指的神经加工过程尚不清楚,众多理论假设仍缺少生理心理学证据的检验。到目前为止,关于“自己”回指的生理心理学研究尚非常少,而且研究的都是无语境条件下的“自己”回指,语境对于“自己”回指加工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书通过神经认知实验技术探究了语境如何影响“自己”回指加工,并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检验关于“自己”回指的理论假设。
行为学的语义启动范式尤其适用于探测语言加工某一阶段的结果。ERP(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事件相关脑电位)技术能够即时、连续地记录神经加工过程,其ERP成分成为不同神经机制或过程的指标。因此,本书用语义启动(行为学)和ERP双重技术来探测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其时间加工进程以及语境通过什么神经机制影响“自己”回指加工。
本书的行为学研究包含三项行为学实验,它们通过语义启动范式分别探测了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在不同阶段的特征。行为学实验1探测了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初期阶段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初期加工阶段,语境已经开始影响“自己”回指加工,但是在此阶段(语境)信息的整合尚不充分,显示出长距离回指加工优势效应。行为学实验2探测了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在启动词呈现160毫秒后加工阶段的特征。结果表明,在此加工阶段,“自己”回指加工进入充分的语境信息整合。行为学实验3探测了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在启动词呈现370毫秒后加工阶段的特征。结果表明,在此加工阶段“自己”回指加工进入多因素(至少包括语境和句法因素)综合整合,而(管辖约束理论A原则的)句法约束在此阶段起主导作用。
本书的ERP研究探测了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精确时间进程和神经加工机制。结果发现,相比短距离语境和无语境歧义条件,“自己”在长距离语境条件下诱发了更小的N170波幅和更大的P300、P600波幅,说明语境通过知觉专家化机制、注意加工机制和句法加工机制影响“自己”回指加工。N170效应表明,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局部“自己”回指相比长距离“自己”回指是一种专家化的(熟悉的)语言现象,从而推论,局部“自己”回指的心理表征是汉语母语者为了专家化阅读而在大脑中发展的关于“自己”回指的专家化心理表征。P300效应表明,加工长距离“自己”回指比加工短距离“自己”回指须调配更多的注意加工资源。这一效应可能反映了对于基于A原则所建立的短距离“自己”回指的心理表征和根据长距离语境所建立的长距离“自己”回指的心理表征之间的不相符的探测或诊断。P600效应表明,加工长距离“自己”回指比加工短距离“自己”回指耗费更多的句法加工资源。这一效应可能反映了为了修复不相符心理表征而引起的句法复审过程。
综合本书行为学和ERP研究的结果,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时间进程可以表述为三阶段模型:①初期加工阶段——不充分语境信息整合阶段;②刺激160毫秒后——充分语境信息整合阶段,大脑已经区分专家化(短距离)和非专家化(长距离)的“自己”回指;③刺激300毫秒后——(管约理论A原则)句法约束主导的多因素综合整合阶段,违反A原则的长距离“自己”回指引发“诊断(探测)—重分析(句法复审)”的神经加工过程。
本书的行为学和ERP研究的结果表明,多种因素参与“自己”回指的神经加工过程,(管约理论A原则)句法约束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本书实证研究的结果对相关理论问题或争论的解决有一定启示作用,如“自己”回指决定因素的理论争论、“自己”回指的“主语倾向性”和“阻隔效应”问题、A原则与反身代词加工的关系问题、句子加工的“序列模型”和“平行模型”的理论争论以及回指“距离效应”的实质问题。
本书是笔者博士课题的继续和深化研究。在撰写书稿的过程中,时常想起我的几位导师,在这里要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感谢我的硕士导师程琪龙教授,他是最早将神经认知语言研究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之一,是他在我的眼前展开了神经认知语言学神秘美丽的画卷,引导我跨入了这一研究领域。感谢我的博士导师张德禄教授,他是我国乃至国际功能语言学研究集大成者之一,他以博大的胸怀和前沿的学术视野,鼓励并指导我在功能语言学视野下进行语言指称现象的神经机制研究,开启了我将传统语言研究与神经实验技术相结合的研究道路。如果没有这两位导师,我不可能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更不可能成长为今天的高校教师。从弱冠到而立,他们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我曾经在赵仑老师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技术进修,赵老师不仅指导我学习了ERP实验基础,更启发了我在语言指称方面的研究兴趣。在这里对赵老师致以感谢!
本书定稿之时,我正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访学,感谢我在实验室的导师郭桃梅教授,她为我的访学成行以及在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一切便利条件,对我的研究给予细致的指导,使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更加自信和坚定。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也在我的研究中提供了很多帮助,在这里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题目:英汉反身代词回指的神经加工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6YJC740091;主持人:张时倩)的成果。此外,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攀登计划项目和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科研基金的资助,特此鸣谢!
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