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 N400效应的缺失

4.4.3 N400效应的缺失

N400是一个波峰出现在刺激后300到500毫秒左右的中央-顶部负波。N400效应反映了将词语整合进语义或语篇表征中的难度,其波幅与语义整合难度成正比,被认为是语义加工机制的ERP指标(Kutas & Hillyard,1980;Van Petten & Kutas,1990)。一般认为,N400是由语义异常或语义失匹配诱发的。其实,大部分有意义的刺激都能诱发N400,例如,与语境模式意义失匹配的单词(Bentin,McCarthy & Wood,1985)、假词(Bentin et al.,1985)、图片(Holcomb & McPherson,1994)甚至面孔(Barrett,Rugg & Perett,1988)。关于N400成分的功能意义仍有争论,其中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根据词汇通达假说,N400标志着在长时记忆系统(心理表征)中词语语义特征的激活,N400成分的波幅与从语义记忆系统中提取相关刺激的概念知识的难度相关(Kutas & Federmeier,2000)。一些研究发现,在句子加工过程中,促进词汇通达的因素会减小N400波幅,支持词汇通达假说。例如,研究发现,句子中第一次呈现的词比重复句子中某词的词诱发更大的N400(Rugg,1985),低频词比高频词诱发更大的N400(Heine et al.,2006),假词比真词诱发更大的N400(Holcom & Neville,1990)。与第一种观点相反,有些研究者的观点是,N400效应反映了与将语义信息整合进前面的语境相关的加工资源的消耗(Brown & Hagoort,1993;Hagoort,2003),有些研究的结果支持这一观点。例如,研究发现,任何与目标词语义相关的语境信息都会导致N400波幅减小(Kutas & Hillyard,1980;Rugg,1985)。此外,有些研究发现,N400成分的波幅不仅与语义差异或语义失匹配的程度相关,还受预期和语义相关度的影响,这表明,N400效应可能反映了词汇通达完成之后的综合的语义加工过程(Sereno,Rayner & Posner)。例如,在加工句子框架“I like my coffee with cream and…”(我喜欢咖啡加奶油和……)(句子的最后一个词为变量)时,如果最后一个词是“honey”(蜂蜜)则比“sugar”一词诱发更大的N400,尽管两个词都是日常交际用的高频词汇,如果最后一个词是“socks”(袜子)则比“salt”(盐)一词诱发更大的N400,因为“salt”(盐)一词与读者/听者高度预期的“sugar”一词语义相关(Kutas & Hillyard,1984)。尽管关于N400的功能意义仍然存在争论,但是研究者们普遍认为,N400对句子加工中的语义难度非常敏感(Kim & Sikos,2011)。

在回指加工的ERP研究中发现N400效应与回指元素的语义整合难度相关。例如,Schmitt等(2002)的ERP研究发现,非最简形式回指语(如名词短语)在性这一语法范畴失匹配的条件下诱发了N400和P600,而最简形式回指语(如代词“he/she/it”)在相同条件下仅诱发了P600,证明N400成分在回指加工中与语义加工难度相关。还有研究者(Streb et al.2004)发现,如果通过在先行语和回指语之间插入句子的方式来操纵先行语和回指语之间的距离,与先行语距离远的回指语比与先行语距离近的回指语诱发更大的N400波幅,研究者认为这一N400效应反映了在语义整合或建立同指关系中距离造成的工作记忆负荷。本ERP研究的结果却与Streb等(2004)的观点不符。如果回指语和先行语之间的距离影响回指加工中的语义整合难度,那么在本ERP研究中,语境操纵下的长距离“自己”回指应该比短距离回指诱发更大的N400波幅,然而,本ERP研究并没有探测到显著的N400效应。在本ERP研究中N400效应的缺失说明语义加工机制在“自己”回指加工中仅起次要作用,而非主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与关于英语等西方语言反身代词回指加工的研究结果相符。关于英语反身代词回指加工的ERP研究(Osterhout & Mobley,1995;Osterhout,Bersick & McLaughli,1997;Friederici,Steinhauer,Mecklinger & Meyer,1998)发现,反身代词和先行词之间某些语法范畴(如性和数)的失匹配会诱发P600效应,而非N400效应,研究者认为,P600效应代表着句法复审过程,表明回指语主要通过句法加工机制与其先行语建立共指关系,而语义加工机制在此过程中仅起次要作用。这样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了关于“自己”回指的句法决定论的观点,即“自己”的指称绝对不会脱离A原则的句法限制(Jan Koster & Eric J.Reuland,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