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回指关系/结构加工过程
句子的加工包括一系列阶段。Nicol & Swinney(2003)将回指标记(回指语)的加工放在整个句子加工中进行讨论,认为句子中回指标记的加工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识别词汇、确定句法特征、划分词汇并形成词汇联结;
(2)加工词汇或短语结构;
(3)加工词汇或短语结构引发回指关系的加工;
(4)回指标记的出现导致先行语候选者集合的形成;
(5)从先行语候选者集合中剔除部分候选者,只留下一个候选者作为先行语。
例如,读者在理解例句[2.17]时,首先逐个识别词语,并识别句子的句法特征,整个句子被分解成如下部分(结构):“John”(约翰)占据句法主语的位置,“Bill”(比尔)是动词短语的一部分,“himself”(他自己)是介词短语的一部分。回指语“himself”的识别会立即诱发(在记忆系统中)搜索先行语的过程,形成一个候选先行语的集合。最后,与回指语共指违反句法规则的“John”(约翰)被排除,而合乎句法、语义等条件的“Bill”(比尔)被选出成为回指语“himself”(他自己)的先行语。整个过程如此复杂,但是人类在理解句子时并不感到困难,因为整个过程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动进行的,读者能够意识到的只是加工的结果,即“himself”(他自己)回指“Bill”(比尔)。
[2.17] John told Bill about himself over dinner.
晚饭时,约翰告诉比尔一些他自己的事。
与Nicol & Swinney(2003)在整个句子加工的背景中讨论回指标记的加工不同,早期心理语言学家(如:Corbett & Chang,1983;Nicol & Swinney,1989;Garrod & Sanford,1994;in Callahan,2008)建立的回指加工模型尤其关注回指语的识解,他们认为回指语的识解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称为联结(bonding),这一阶段候选先行语被激活,受语法特征(如性和数)和句法结构(如管辖约束理论)的制约;第二个阶段被称作解决(resolution),这一阶段语境信息和(读者的)世界知识被用来筛选先行语。如果所加工的回指结构没有歧义(只有唯一的符合句法、语义等条件的先行语),那么在第一阶段回指语与先行语就能建立同指连接,在第二个阶段只做轻微调整;如果回指关系存在歧义,直到第二阶段才能获取回指语的指称解释。
Callahan(2008)发展了关于回指语识解的两阶段模型。根据生成回指关系或结构的语言机制以及所涉及的回指语的类型,Callahan(2008)区分了三类回指关系/结构:外显先行语和外显回指语的同指关系(如例句[2.18])、外显先行语和零形式回指语(PRO)的同指关系(如例句[2.19]、[2.20])、包含指称语移位的同指关系(遗留零形式回指语)(如例句[2.21]、[2.22])。语言学研究中讨论最多的是第一种关系,即外显先行语和外显回指语的同指关系,本书的研究中所涉及的汉语反身代词“自己”与其回指语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类关系。
[2.18] Billi remembered that hei needed to buy milk at the store.
比尔记得他需要去商店买牛奶。
[2.19] The mani promised PROi to buy milk at the store.
比尔答应会去商店买牛奶。
[2.20] The man boughti milk and the woman ei bread.
那位男士买了牛奶,那位女士买了面包。
[2.21] Whati did Bill buy ti at the store?
比尔在商店买了什么?
[2.22] The milki that Bill bought ti at the store was on sale.
比尔在商店买的牛奶正在打折。
根据生理心理学(主要是ERP)研究的结果,Callahan(2008)和赵鸣、刘涛(2011)总结了三类回指关系的神经加工过程。
第一类,外显先行语和外显回指语之间的互指关系,其加工过程为:
(1)回指语的(语义)加工。在ERP研究中,此阶段回指语的语义加工难度反映为潜伏期在受到刺激后250—600毫秒之间,具有广泛脑区(主要为中央-顶区)分布的ERP正波(N400成分)的波幅变化。
(2)选择和检索先行词。此阶段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先行词的难度往往引发潜伏期在受到刺激后300—600毫秒之间的左前负波(phasic LAN)波幅的变化,或引发潜伏期自受到刺激后300毫秒左右开始的双侧前额负波波幅(Nref)的变化。
(3)回指语和先行词的整合连接。此阶段一个潜伏期在受到刺激后300—600毫秒之间的中央-顶区负波(N400成分)成为语义加工难度的指标,而潜伏期在受到刺激后400—1 000毫秒之间的正波(根据刺激的不同脑区分布较为多样化)(P600成分)成为句法加工难度(包括指称特征的不匹配或指称失败)的指标。
检索和整合连接的过程受回指语和先行语的特征(如形式、句法凸显度等)和回指句法结构特征的影响。
第二类,外显先行语和零形式回指语的同指关系,其加工过程为:
(1)识别(零型)回指语(位置)。在ERP研究中,在省略回指语的句子中,(零型)回指语的位置诱发潜伏期在受到刺激后100—300毫秒的中-后脑区负波;在对照条件中,即有显性回指语的句子中,回指语后面的下一个词语会诱发潜伏期在受到刺激后300—600毫秒的中-后脑区负波(P600成分)。对(零型)回指语(位置)的识别涉及对(零型)回指语位置后面下一个词的预期/期待。
(2)选择和检索先行词。在ERP研究中,在省略回指语的句子中,(零型)回指语的位置会诱发潜伏期在受到刺激后300—500毫秒的右前负波(LAN);在对照条件中,即有显性回指语的句子中,回指语后面的下一个词会诱发潜伏期在受到刺激后300—500毫秒的左前负波(phasic LAN)。
(3)先行语和(零型)回指语(位置)的整合连接。此阶段语义加工难度的指标是(零型)回指语位置后面的第一个词诱发的潜伏期在受到刺激后300—500毫秒的中央-顶区负波(N400成分),而潜伏期在受到刺激后400—1 000毫秒后脑区的正波(P600成分)是句法加工难度的指标。
第三类,包含指称语位移的同指关系(遗留零形式回指语),其加工过程为:
(1)在记忆系统中存储先行语。在ERP研究中,此过程反映为由先行语诱发,一直持续到指称语位移位置的左前负波(持续的LAN)。
(2)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先行语。在ERP研究中,此过程反映为指称语位移位置后面一个词语诱发的潜伏期在受到刺激后300—500毫秒的持续的左前负波(phasic LAN)。
(3)先行语与(位移后遗留的)回指语(位置)以及语境的整合。在ERP研究中,此过程反映为指称语位移位置后面一个词语诱发的开始于受到刺激后300—700毫秒的广泛分布的正波(P600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