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实验方法

3.4.1 实验方法

3.4.1.1 实验设计

行为学实验3采用与行为学实验1相同的2×3实验设计。语境和目标词为两个被试内因素,语境因素分两个水平——长距离回指语境、短距离回指语境,目标词因素分三个水平——L目标词(与长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目标词)、S目标词(与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目标词)、N目标词(语义中性,与长距离、短距离均不相关的目标词)。

3.4.1.2 被试

30名被试(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参加了本研究的行为学实验3。30名被试(17男13女)年龄从21到29岁,平均年龄为25.07岁。所有的被试均为汉语母语者,对实验目的和内容完全不知情,均未参加过本研究的其他实验,也未参与实验前的语料判断任务。他们都是右利手,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近期亦未服用过任何药物。被试在实验前签署了实验知情书,实验后将会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

3.4.1.3 实验刺激和任务

行为学实验3采用了行为学实验1的实验语句(语料收集、判断、提取和构建过程见本书另3.2小节)和填充语句。实验语句共84条,都由语境句和“名词短语1+动词1+名词短语2+动词2+自己”结构的“自己”回指句(名词短语为人的称谓或名字)构成,其中42条为长距离回指句型(根据语境,“自己”回指名词短语1),42条为短距离回指句型(根据语境,“自己”回指名词短语2)。每条实验语句分别搭配三种目标词:与长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目标词(简称L目标词),与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目标词(简称S目标词),与二者语义均不相关、语义中性的目标词(简称N目标词)。同一条实验语句每个被试只读一次。实验设置词汇判断任务(判断目标词的颜色是红色或绿色,并做出按键反应)。(刺激类型和实验材料举例见表3.5)

表3.5 行为学实验3刺激类型和实验材料举例

3.4.1.4 实验过程

行为学实验3采用与行为学实验1相同的实验程序,但是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刺激间隔时间设置与行为学实验1不同(具体实验过程和参数设置见本书第3.2小节)。

实验在隔声实验室里进行。实验刺激材料用电脑屏幕随机视觉呈现给被试。实验要求被试水平注视屏幕中央,默读并理解屏幕上呈现的句子。首先呈现的是注视点(呈现时间500毫秒),之后呈现每组刺激的语境句(呈现时间3 500毫秒,后跟500毫秒空屏),然后逐词呈现“自己”回指句(每个词呈现500毫秒,后跟500毫秒空屏)。句子的最后一个词“自己”为启动词,“自己”呈现完毕后呈现目标词(字体颜色为红色或绿色);启动词“自己”与目标词之间的刺激间隔时间为370毫秒。实验任务是以最快的速度判断目标词的颜色,并做出按键反应。两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 000毫秒。实验分四个模块,正式实验前有练习模块。

3.4.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启动效应仅在刺激后1 000毫秒内有效,因此超过1 000毫秒的反应时被自动剔除。同时,为了减小极端数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大于或小于2×(乘以)标准差的数据也从平均反应时的计算中被剔除。正确率过低的(一位)被试数据从统计分析中被剔除。

用SPSS16.0对反应时和正确率数据进行两个因素(语境×目标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其中,语境和目标词为两个被试内因素,语境因素分两个水平(长距离、短距离语境),目标词因素分三个水平(L目标词、S目标词、N目标词)。统计结果用Greenhouse-Geiss法进行校正。由于语义启动范式的主要考查指标为反应时,正确率数据在本研究中仅作参考。(实验3不同语境下三种目标词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3.6)

表3.6 实验3不同语境下三种目标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