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实验方法
3.2.1.1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3的实验设计。语境和目标词为两个被试内因素:语境因素分两个水平,长距离回指语境、短距离回指语境;目标词因素分三个水平,L目标词(与长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目标词)、S目标词(与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目标词)、N目标词(语义中性,与长距离、短距离均不相关的目标词)。
3.2.1.2 被试
30名被试(均为同济大学学生)参加了本研究的行为学实验1。其中一名被试的数据由于过高的错误率从统计分析中被剔除。其余29名被试(15男14女)年龄从24到38岁,平均年龄为30.86岁。所有被试均为汉语母语者,对实验目的和内容完全不知情,也未参与实验前的语料判断任务。他们都是右利手,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近期亦未服用任何药物。被试实验前签署了实验知情书,实验后付适当报酬。
3.2.1.3 实验刺激和任务
首先收集了120个“名词短语1+动词1+名词短语2+动词2+自己”结构的“自己”回指句(名词短语为人的称谓或名字,如“医生”“老师”“晓红”),邀请了50位不参加正式行为学和ERP实验的被试来判断“自己”在句中的指称(是回指长距离先行词——名词短语1、回指短距离先行词——名词短语2,还是可以回指二者/歧义回指)。有42个句子中的“自己”被(92%以上的被试)判断为既可以回指长距离先行词也可以回指短距离先行词(回指歧义),被选取出来作为本研究中的歧义“自己”回指句,构建刺激材料。在每个歧义“自己”回指句前分别设置长距离语境句和短距离语境句,这样就得到了84条由语境句和“自己”回指句构成的实验刺激句,其中包括42条长距离回指句型和42条短距离回指句型。语境句均简短易懂,其长度在长距离回指条件和短距离回指条件之间交叉平衡。请20位不参加行为学实验的被试(根据语境句)来判断“自己”在实验刺激句中的所指,他们均能正确轻易地作出判断。每条实验语句分别搭配三种目标词:与长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目标词(long-distance antecedent related target,简称L目标词),与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目标词(short-distance antecedent related target,简称S目标词),与二者语义均不相关、语义中性的目标词(neutral target,简称N目标词)。这些目标词均是包含两个汉字的常用汉语词汇,如“病人”“学生”和“杯子”。一个实验语句每个被试只读一次,语境类型和目标词类型在被试间交互平衡。(刺激类型和实验材料举例见表3.1)
除了实验刺激语句,实验还填充了84条填充语句,每条语句由一个语境句和一个包含“自己”的简单句组成,如例句“记者没有采访老师,他自己(ziji)现在很后悔”。填充句长度与实验刺激句类似;与实验刺激句中“自己”的位置总是出现在句尾不同,填充句中“自己”一词的位置并不固定,以此来避免被试在阅读实验语句时形成阅读策略。每个填充句后也设置相应的目标词。
表3.1 行为学实验1刺激类型和实验材料举例

实验设置词汇判断任务(判断目标词的颜色是红色或绿色),并做出按键反应。红色和绿色目标词在每种目标词水平(L/S/N目标词)中各占50%;为防止目标词颜色识别影响目标词语义的加工(Stroop 1935:643-662),目标词的颜色在三种目标词水平之间交叉平衡,并在两种(长距离/短距离语境)回指句型之间交叉平衡;红、绿反应键在被试间交叉平衡。实验前让被试阅读并充分理解实验指导语,要求被试默读并理解每组实验语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词汇判断任务,并做出按键反应。行为学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在相关线索的帮助下回忆部分实验语句的内容,这样能够保证被试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认真阅读实验语句,但是不必专门对其记忆。所有被试均能在线索的帮助下完成回忆任务。
3.2.1.4 实验过程
实验在隔声实验室进行。被试坐在一张舒适的椅子上,实验刺激材料用电脑屏幕随机视觉呈现给被试。视距约1.2米,视角约为5.05°×6.06°,字体为60号黑色宋体,屏幕背景为浅灰色。实验要求被试水平注视屏幕中央,默读并理解屏幕上呈现的句子。在实验语句呈现前,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加号“+”型注视点,呈现时间500毫秒,标志着一组实验的开始。注视点之后呈现每组刺激的语境句,呈现时间3 500毫秒,后跟500毫秒空屏,之后逐词呈现“自己”回指句,每个词呈现500毫秒,后跟500毫秒空屏(400—500毫秒每词的阅读刺激呈现频率符合汉语母语者的自然阅读习惯)(Ye & Zhou,2008;Jiang & Zhou,2009)。句子的最后一个词“自己”为启动词,“自己”呈现完毕后立即呈现目标词(字体颜色为红色或绿色);启动词“自己”与目标词之间的刺激间隔时间为0毫秒。实验任务是以最快的速度判断目标词的颜色,并做出按键反应。两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 000毫秒。实验分四个模块,在正式实验前有练习模块。
3.2.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启动效应仅在刺激后1 000毫秒内有效,因此超过1 000毫秒的反应时被自动剔除。同时,为了减小极端数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大于或小于2×(乘以)标准差的数据也从平均反应时的计算中被剔除。正确率过低的(一位)被试数据从统计分析中被剔除。
用SPSS16.0对反应时和正确率数据进行两因素(语境目标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其中,语境和目标词为两个被试内因素,语境因素分两个水平(长距离语境、短距离语境),目标词因素分三个水平(L目标词、S目标词、N目标词)。统计结果用Greenhouse-Geiss法进行校正。由于语义启动范式的主要考查指标为反应时,正确率数据在本研究中仅作参考。(实验1不同语境下三种目标词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3.2)
表3.2 实验1不同语境下三种目标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