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研究背景

3.1 研究背景

关于英语等西方语言代词回指加工的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句法和语义等因素都参与回指的神经加工过程(Molinaro et al.,2008;Hammar et al.,2011);句法加工机制在回指加工中起主要作用,而语义加工机制在此过程中仅起次要作用(Osterhout & Mobley,1995;Osterhout,Bersick & McLaughli,1997;Friederici,Steinhauer,Mecklinger & Meyer,1998)。

关于(无语境条件下)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回指加工的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倾向于受局部约束,进行短距离回指(高立群等,2005;刘兆静,2009),而违反A原则的长距离“自己”回指会耗费更多的大脑加工资源(Li & Zhou,2010)。高立群等(2005)推论,长距离“自己”回指可能是由句法以外的(如语境或语义)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可能在回指加工的后期才起作用。而关于不同因素何时开始影响句子的加工过程,心理语言学家一直存在平行加工和序列加工的争论。平行加工模型理论认为各种信息一旦被获取就立即作用于句子加工(Marwlen-Wilson,1975),而序列加工模型理论认为在句法结构的构建结束之后其他信息才被用来对句法分析的结果作出评价(Frazier & Rayner,1982)。

那么,语境何时开始影响“自己”回指加工?语境信息是一旦被获取就立即影响“自己”回指加工,还是在“自己”回指加工的后期阶段才起作用?语义启动技术可以通过反应时数据来探测读者或听者在句子加工(理解)过程中所做的连接,以此来考察在句子加工的某特定阶段大脑正在处理的结构或单位(Nicol & Pickering 1993:207-237),这种技术尤其适合用来探测句子加工在某一阶段的结果。因此,本研究的行为学实验1用语义启动技术来探测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初期阶段的特征,以回答语境何时开始影响“自己”回指加工这一问题;之后,本研究将通过(语义启动)行为学实验2和(语义启动)行为学实验3进一步探测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中后期阶段的特征。人类认知加工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刺激后200毫秒以内为早知觉加工阶段,受刺激的物理属性(如强度、类型、频率等)的影响;刺激200毫秒之后为后知觉加工阶段,与深层次的认知-心理加工(如选择和记忆更新)相关,不再受刺激的物理属性的影响(赵仑,2010)。因此,本研究选择刺激后160毫秒和刺激后370毫秒为实验2和实验3所考查的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阶段。通过这三个行为学实验,可以粗略地观察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三个阶段)的时间进程。

本书的行为学研究通过语义启动范式来探测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在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实验要求被试阅读不同(长距离/短距离)语境下的“自己”回指句,之后完成词汇判断(判断目标词的颜色)任务;目标词在语义上或与长距离先行词相关,或与短距离先行词相关,或为中性词。在实验1中,启动词“自己”和目标词之间的刺激间隔时间为0毫秒;在实验2中,启动词“自己”和目标词之间的刺激间隔时间为160毫秒;在实验3中,启动词“自己”和目标词之间的刺激间隔时间为370毫秒。实验将记录和分析被试阅读完不同(长距离/短距离)语境下的“自己”回指句后对不同类型(与长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与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语义中性)的目标词进行颜色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数据。

本研究的行为学实验控制了其他因素,实验唯一变量为语境因素,因此本行为学研究假设:如果语境影响“自己”回指在某阶段的加工,那么在此加工阶段反身代词“自己”与语境所指向的先行词之间会建立同指关系,而同指关系的建立会(重新)激活语境所指向的先行词(Nicol & Pickering,1993),在本研究中应表现为与语境所指向的先行词语义相关的目标词的启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