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 P600效应
P600也被称作句法正漂移(Syntactic Positive Shift,SPS),是一个潜伏期在500到1 200毫秒左右的后脑区正波,其波幅与句法整合难度成正比,被认为是句法加工机制的ERP指标(Nevill et al.,1991;Osterhout & Holcomb,1992;Friederici,Hahne & Saddy,2002;Hagoort,2003)。本ERP研究探测到的P600效应首先说明语境通过句法加工机制影响“自己”回指加工。
很多关于句法违反的ERP研究报告了P600效应,包括主语-动词一致的违反(Hagoort,Brown, & Groothusen,1993)、动词次范畴化的违反(Osterhout,1997)、短语结构违反(Friederici & Mecklinger,1996)、表层和深层句法约束的违反Hagoort,2003),等等。另有研究表明,句法歧义的句子结构也会诱发P600效应,如花园路径句(The broker persuaded to sell the stock was sent to jail.)(Osterhout & Holcomb,1992)。研究者试图解释P600效应的功能意义,认为P600效应可能反映了给语言输入分配预设结构的难度(Hagoort et al.,1993),可能反映了普遍的语言加工难度(Munte,Heinze,Matzke,Wieringa & Johannes,1998),可能反映了句法复审或句法修复的后期过程(Friederici & Mecklinger,1996),也有可能反映了候选句法结构的竞争(Hagoort,2003)。此外,还有研究者(例如Coulson,King & Kutas,1998)认为,P600是P300家族的一员,是对特异的或超出预期的刺激的更普遍的反应。尽管关于P600的功能意义还没有一个同一的解释,但是研究者普遍认为P600效应与结构或句法信息的加工相关(in Kim & Sikos,2011)。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另有研究(Friederici,Hahne & Saddy,2002)显示,P600不是一个单一的成分,它包含两个副成分。其中一个是前脑区分布的P600,反映由暂时句法歧义或句法难度引起的句法复审;另一个是后脑区分布的P600,反映由句法违反引起的句法修复。那么,本研究探测到的前脑区分布的P600可能与句法复审相关。从这一角度来看,语境操纵下的长距离“自己”回指可以被看作由于长距离回指的心理表征和专家化的短距离回指心理表征的偏差引起的暂时性的句法歧义,之后通过句法复审过程来修复,句法复审过程反映为前脑区P600效应。本研究探测到的P600效应使笔者联想到Li & Zhou(2011)在其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加工的ERP研究中探测到的P600效应。在其研究中,实验的唯一变量是动词语义,通过动词语义来操纵“自己”的指称。结果显示,相对于短距离回指情况,“自己”在长距离回指情况下诱发了更大的P300和P600波幅,说明尽管“自己”能够违反A原则回指局部句法域外的长距离先行词,但是长距离回指会耗费更多的(脑)加工资源。其中P300效应被认为反映了对于基于A原则建立的(短距离回指)心理表征和基于动词语义建立的(长距离回指)心理表征的不符的探测,而P600效应则可能与将“自己”与长距离先行词进行连接的第二轮句法整合过程相关。Li & Zhou(2011)对“自己”回指加工中P600效应的解释与本ERP研究对P600效应的解释相一致。
在本ERP研究中,相比短距离语境条件,长短距离语境条件下“自己”诱发了更大的P600波幅,而短距离语境和歧义回指条件下“自己”诱发的P600波幅差异并不显著。这说明在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倾向于被自动加工为专家化的短距离回指,不需要句法复审过程来建立同指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