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粗略时间进程

3.5.2 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粗略时间进程

在本研究中,三项行为学实验分别探测了语境影响下的“自己”回指在三个加工阶段的特征,通过这三项实验,可以观察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粗略(三阶段)时间进程。三项行为学实验的结果显示:语境信息在“自己”回指的初期加工阶段便开始起作用,但是在此加工阶段,(语境)信息的整合并不充分/不平衡,表现出长距离回指加工的优势;在刺激160毫秒后,“自己”回指加工进入相对充分的语境信息整合阶段;在刺激后370毫秒后,“自己”回指加工进入多因素综合整合阶段,而(A原则的)句法约束在此加工阶段起主导作用。根据三项行为学实验的结果,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粗略时间进程可以总结为:(初期加工阶段)不完全(语境)信息整合阶段——(刺激160毫秒后)完全语境信息整合阶段——(刺激370毫秒后)句法约束主导的多因素综合整合阶段。

本行为学研究探测到的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粗略时间进程与人类认知加工进程相符。人类认知加工进程分为早知觉加工阶段和后知觉加工阶段。刺激后200毫秒内为早知觉加工阶段,往往受刺激的物理属性(如强度、类型、频率等)的影响。行为学实验1探测到“自己”回指在初期加工阶段表现出长距离回指加工的优势。本研究结合凸显理论和先行提述者优势效应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进而推论,语境操纵下的“自己”回指在其初期加工阶段可能受刺激(先行词)的物理属性,如出现时间(表现为先行提述者优势效应)和句法位置(表现为句法位置凸显效应)的影响。刺激200毫秒之后为后知觉加工阶段,与深层次的认知-心理加工(如选择和记忆更新)相关,不再受刺激的物理属性的影响;行为学实验2探测到在长距离语境下和短距离语境下先行语对相应目标词都有启动效应,而长距离回指加工的优势消失,说明在刺激160毫秒后,语境影响下的“自己”回指加工进入相对充分的语境信息加工阶段,不再受刺激(先行词)的物理属性的影响;进而在行为学实验3中探测到了“自己”的局部约束倾向,说明在后知觉加工阶段后期(刺激370毫秒后),进入句法约束主导的多因素综合整合的阶段。

此外,通过本行为学研究观测到的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时间进程使笔者联想到通过对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加工的行为学研究观测到的时间加工进程。高立群等(2005)对无语境条件下的“自己”回指的初期加工阶段进行了(语义启动)行为学研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为先行词的句法位置。实验要求:被试阅读“先行词1+动词1+先行词2+动词2+自己”结构的歧义“自己”回指句,如“老师让学生要相信自己(英语对等句The teacher asked the student to believe him/himself),启动词“自己”既可指称长距离先行语,也可指称短距离先行词;目标词或与长距离先行语语义相关,或与短距离先行语语义相关,或为中性词;目标词与启动词之间的刺激间隔时间为0毫秒;实验任务是词汇命名。结果显示,给与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词汇命名比给与长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词汇命名反应时更短,表明在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倾向于首先受句法因素影响,表现出与A原则相符的局部约束倾向。高立群等(2005)进一步推论,长距离“自己”回指可能是由句法以外的(如语境或语义)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可能在回指加工的后期才起作用。刘兆静(2009)采用了高立群等(2005)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语料,但是在启动词和目标词之间设置了不同的刺激间隔时间,对无语境条件下的“自己”回指加工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实验任务为词汇选择。结果显示,当刺激间隔时间为160毫秒时,对长距离先行语语义相关目标词的反应时比对短距离先行语语义相关目标词的反应时更短,表明在这一加工阶段,“自己”倾向于受长距离约束。研究者认为,这一加工阶段的“自己”长距离约束倾向仍然是句法加工的结果,这是因为:首先,实验严格控制了语义和语境等信息,唯一变量是先行词的句法位置,排除了语义和语境信息的影响;其次,如果在此加工阶段,长距离先行词对相关目标词的启动是语义加工的结果,那么短距离先行词也应该启动相应的目标词,但是实验中并没有发现与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目标词的启动效应。当刺激间隔时间为370毫秒时,对中性目标词的反应时明显短于对长距离和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目标词的反应时,而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区别,表明在这一阶段,长距离和短距离先行词都是通过(词汇)语义激活来启动相关目标词。研究者推论,在这一加工阶段,句法分析已结束,进入语义整合阶段。根据高立群等(2005)和刘兆静(2009)的行为学研究,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加工的时间进程可以总结为:(初期加工阶段)A原则约束下的句法整合阶段——(刺激160毫秒后)句法加工导致的长距离回指倾向阶段——(刺激370毫秒后)语义整合阶段。

以上根据高立群等(2005)和刘兆静(2009)的行为学研究总结的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加工的时间进程似乎证实了高立群等(2005)关于语境或语义等因素在回指加工的后期才起作用的假设。然而,此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加工的时间进程与本行为学研究观测到的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时间进程并不相同。例如,本行为学研究表明,语境在“自己”回指加工的初期阶段就开始起作用,与高立群等(2005)关于语境或语义等因素在回指加工的后期才起作用的假设不符。根据刘兆静(2009)的研究,在刺激370毫秒后进入语义整合,句法整合已经完成,而根据本行为学研究,在此加工阶段上,“自己”回指加工进入多因素综合整合阶段,而(A原则的)句法约束在此加工阶段起主导作用。笔者认为,两组实验探测到的“自己”回指加工进程的不同是实验变量的不同导致的。高立群等(2005)和刘兆静(2009)的行为学实验严格控制了语义和语境等因素,实验唯一变量是先行词的句法位置,而本研究的行为学实验唯一变量为语境因素,通过语境来操纵“自己”的指称。由此推论,在不同因素(变量)的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而有语境条件下和无语境条件下的“自己”回指加工有着不同的时间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