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 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启示

3.5.3 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启示

3.5.3.1 “自己”回指的决定因素

关于什么因素决定“自己”回指这一问题,语言学界一直存在理论争论。早期主要形成了两种相对立的“自己”(长距离)回指的理论解释模式或理论派别,即句法决定论和非句法决定论(胡建华,1998;胡建华,潘海华,2002),其理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自己”回指能否完全脱离句法因素,尤其是管辖约束理论(Norm Chomsky,1981,1986)A原则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句法的以及非句法的理论假设还都不能对“自己”回指问题做出完整的解释。近来有学者提出,综合解释模式(包括句法、语义、语用、语篇等因素)才是解决“自己”回指问题的正确途径(如:Pollard & Xue,1998,2001 Hu & Pan,2002;Koornneef,2008)。关于什么因素决定“自己”回指这一问题,本行为学研究首先支持综合解释模式的理论假设。本行为学关于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研究结果显示:语境因素在“自己”回指加工的初期便开始起作用(见行为学研究1);在刺激160毫秒后,语境影响下的“自己”回指加工进入语境信息充分整合阶段(见行为学研究2);在刺激370毫秒后,语境影响下的“自己”回指加工进入(A原则)句法约束主导的多因素综合整合阶段(见行为学研究3)。综上所述,本行为学研究表明,多种(至少包含语境和句法)因素参与“自己”回指加工,证实了综合解释模式的假设。此外,行为学实验3探测到的(A原则)句法约束在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后期(刺激370毫秒后)的主导作用说明了句法因素在“自己”回指加工中起关键作用,在某些程度上支持句法决定论关于“自己”的指称绝对不会脱离A原则句法限制(Jan Koster & Eric J.Reuland,1991)的理论假设。

关于“自己”回指问题的综合解释模式也分为两种,即混合(mixed)模式和多因素决定论。混合模式将“自己”区分为两种:一种为局部反身代词“自己”,是句法回指语,受管约理论A原则的约束;另一种为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是有语篇传递作用的回指语(logophor),受语篇-语用因素的制约(Huang & Liu,2001;Reuland,1993;Pollard & Sag,1992;Xue,Pollard & Sag,1994)。Hu & Pan(2002),Pollard & Xue(1998,2001)等学者也在“自己”回指的研究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作用,但是与混合模式不同,他们认为短距离和长距离“自己”回指都受同样因素(机制)的制约,只有一种反身代词“自己”在指称中受句法和语篇因素的双重约束,进行短距离回指和长距离回指。本行为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无论回指短距离先行词,还是回指长距离先行词,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均能在语境的操纵下与正确的先行词建立同指关系;并且在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后期(刺激370毫秒后),(A原则)句法约束起主导作用,违反A原则的长距离回指比符合A原则的短距离回指耗费更多的加工时间,用于句法复审或修复,证明短距离和长距离“自己”回指都受同样因素(机制)的制约;反身代词“自己”在指称中受句法和语篇因素的双重约束,支持多因素决定论的观点。

根据本行为学研究的结果,本书得出结论,多种因素参与“自己”回指的神经加工过程,(管约理论A原则)句法约束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即(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的神经加工遵循“多因素参与,句法主导”的模式。

此外,本行为学研究探测到(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具有“多因素参与,句法主导”的模式,表明尽管汉语反身代词“自己”能够违反管约理论A原则进行长距离回指,但是“自己”回指的神经加工与英语等西方语言的反身代词回指加工遵循相似的规则或模式。关于英语等西方语言反身代词回指加工的生理心理学研究证实,多种因素参与反身代词回指加工(Hammar et al,2011),而句法因素在此过程中起主要作用(Osterhout & Mobley,1995;Osterhout,Bersick & McLaughli,1997;Friederici,Steinhauer,Mecklinger & Meyer,1998)。例如,关于英语代词回指的功能核磁共振(fMRI)研究(Hammar et al.,2011)探测到了大脑后颞枕区(与句法检索相关)和左前脑区(与词汇语义检索相关)的激活,证明回指加工是句法和(词汇)语义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关于英语反身代词回指加工的ERP研究(Osterhout & Mobley,1995;Osterhout,Bersick & McLaughli,1997;Friederici,Steinhauer,Mecklinger & Meyer,1998)发现,反身代词和先行词之间某些语法范畴(如性和数)的失匹配会诱发P600效应,而非N400效应。研究者认为,P600效应代表着句法复审过程,表明回指语主要通过句法加工机制与其先行语建立共指关系,而语义加工机制在此过程中仅起次要作用。Schmitt等(2002)的ERP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研究发现,非最简形式回指语(如名词短语)在性这一语法范畴失匹配的条件下诱发了N400和P600,而最简形式回指语(如代词“he/she/it”)在相同条件下仅诱发了P600,证明N400成分在回指加工中仅与语义加工的难度相关。

3.5.3.2 “自己”回指的主语倾向性与阻隔效应

关于“自己”(长距离)回指问题,理论语言学家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方案(详见本书第2.1小节“‘自己’回指的理论研究”),目前还没有一种单一的理论模式能够完整地解释“自己”回指问题,其中一个难题就是解释反身代词“自己”在寻求先行语时表现出的主语倾向性和长距离回指中的阻隔效应这对矛盾现象。

“自己”回指的主语倾向性指“自己”倾向于选择某句法层面上的主语作先行语(Huang,1982;Mohanan,1982)的语言现象。例如,在英语句子“Johnj gave Maryma picture of herselfm”中,反身代词“herself”指代直接宾语“Mary”;而在汉语对等句“Johnj给Marym一张自己(ziji)j的照片”中,反身代词“自己”倾向于指代主语“John”。徐烈窘(1992)认为,主语倾向性并不绝对,在汉语的“把”字句和“被”字句中,命题宾语通常成为“自己”的先行语。例如,在句子“他一直被我们当作自己的榜样”(He is always taken as the model of ourselves)中,反身代词“自己”指称命题宾语“我们”。

“自己”回指的阻隔效应指只有当介于“自己”和长距离先行语之间的(从句)主语与长距离先行语在人称特征上一致时,长距离回指才能发生;否则,如果介于两者之间的(从句)主语在人称特征上不一致,“自己”长距离回指便被阻断(Y.H.Huang,1984;Tang,1985,1989)。例如,在汉语句子“我i觉得你j对自己j没有信心”(I think you have no confidence in yourself/∗me)中,大主语“我”不能成为“自己”的先行语,因为“我”与局部主语“你”在人称上不一致。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在汉语句子“张三知道李四对自己没信心”(Zhangsan knows that Lisi has no confidence in him/himself)中,大主语“张三”可以成为“自己”的先行语,因为“张三”与小主语“李四”在人称上一致(潘海华,2001)。除了以上的例子,也有研究发现,介入“自己”和长距离先行语之间的、具有不同人称特征的次统治名词短语(Huang & Tang,1991)以及直接宾语和间接格(Xue,Pollard & Sag,1994)也可导致阻隔效应。潘海华(1997,2001)提出,阻隔效应具有非对称性,即第一/第二人称主语可以阻断第三人称主语对“自己”的长距离约束,但是第三人称主语未必能阻断第一/第二人称主语。他进一步限定了阻隔效应发生的情况,认为只有当长距离先行语和“自己”之间插入的主语是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时,才会阻断长距离回指,而且这些插入的代词不仅仅是作为主语,它们在执行其他的语法功能时,也会产生阻隔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主语倾向性还是阻隔效应,大都发生在无语境的小句中。本书结合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行为学研究的结果对这两个现象进行初步讨论。本行为学实验1在长距离语境条件下发现了L目标词的启动效应,而在短距离语境条件下却没有发现相应目标词(S目标词)的启动效应,表明虽然语境信息在“自己”回指的初期加工阶段就起作用,但是在此加工阶段,语境信息的加工仍然不充分/不平衡,表现出长距离回指加工的优势。这一长距离“自己”回指加工的优势,与“自己”回指的主语倾向性现象相符。本书结合心理学的凸显理论和先行提述者优势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从人类认知加工进程来看,刺激后200毫秒以内为早知觉加工阶段,受刺激的物理属性(如强度、类型、频率等)的影响;刺激后200毫秒至数秒为后知觉加工阶段,不再受刺激的物理属性的影响,而与深层次的认知心理加工(如选择和记忆更新)相关。由此行为学研究1做出了推论:“自己”回指加工的初期阶段可能受刺激的物理属性,如出现时间(表现为先行提述者优势效应)和句法位置(表现为句法位置凸显效应)的影响,表现出长距离回指加工的优势;而“自己”回指加工的后期应该进入深层次认知加工,如语义、语境和句法整合,而不再受刺激的物理属性影响。本行为学实验2在长距离和短距离语境下都发现了相应目标词的启动效应,长距离回指加工的优势消失,表明在此加工阶段(刺激160毫秒后),语境信息的整合更加深入和充分,验证了行为学研究1的推论。根据本行为学研究的结果,本书得出结论:在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初期,发现了与“自己”回指的主语倾向性相符的长距离回指加工优势;在刺激160毫秒后的加工阶段,长距离回指加工优势消失,即此阶段的回指加工不再受主语倾向性的影响。主语倾向性在“自己”回指加工中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消退可能与人类认知加工进程的特点相关。

本行为学研究的实验语料中(语境句和“名词短语1+动词1+名词短语2+动词2+自己”结构的“自己”回指句),长距离先行词和短距离先行词都是第三人称,人称一致,因此无法验证长距离回指中的阻隔效应。这是下一步应该通过生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问题。

3.5.3.3 句子的平行加工模型和序列加工模型

本行为学研究的结果对于解决句子的序列加工模型和平行加工模型的理论争论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平行加工模型理论认为各种信息一旦被获取就立即作用于句子加工(Marwlen-Wilson,1975),而序列加工模型理论认为在句法结构的构建结束之后其他信息才被用来对句法分析作出评价(Frazier & Rayner,1982)。本行为学研究的结果表明语境因素早在“自己”回指加工的初期阶段就开始起作用(见行为学研究1),而直到“自己”回指加工的中/后期阶段句法整合过程才能结束(见行为学研究3),支持了平行加工模型的理论假设,而与序列加工模型的假设不符。Van Berkum等(2007)对谓语动词含有隐含意义的回指句加工的ERP研究的结果也支持了平行加工模型的理论假设。其研究发现:当回指语出现的位置与动词隐含意义所指示的位置不相符时(如例句“Linda apologized to David because he according to the witnesses was not the one to blame”),回指语(如例句中的代词“he”)会诱发P600效应;而当回指语出现的位置与动词隐含意义所指示的位置相符时(如例句“David apologized to Linda because he according to the witnesses was the one to blame”),则不诱发P600效应。这样的结果说明,动词的隐含意义在读者读到动词时便即时影响回指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