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回指概述
“回指”(anaphora)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指向前方,与表示指向后方的“下指”(cataphora)一词相对。在有些用法中,“回指”一词既包含“前指”之意也包含“后指”之意(Crystal,1997;Matthews,1997)。在本书中,我们采用其“前指”的意义。
在语言学中,回指是建立语篇连贯的重要语言工具之一,它指在语言交际中用一个语言表达式来指示一个之前已经引入的概念或事物的语言现象和过程,已经引入的概念或事物被称作“先行语(词)”,而用来指示先行语的语言表达式被称作“回指语(词)”(Rinck & Bower,1995)。Crystal从描写语言学的角度(1997)将回指定义为“一个语言单位从之前已经表达的某单位或意义获取自身释义的过程或结果”。在功能语言学中,回指被定义为“两个语言项目之间特殊的粘连关系,语言使用者要考虑其中一个语言项目(即先行语)的意义才能理解另一个本身意义有些含糊或不完整的语言项目(即回指语)的意义”(Carter,1987:33;Halliday & Hasan,1976)。回指实际上几乎涵盖了所有Halliday & Hasan(1976)所讨论的指称、替代、省略和词汇粘连(cohesion,又称“衔接”)等粘连关系(胡壮麟,1994)。
语言中的回指语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的、副词性的或是形容词性的。例如在例[1.5]的对话中,B所说的每个词都是回指语,回指A所说的话里的某个语言表达式所指代的事物或意义。其中,he(他)和that(那个)是名词性回指语,其先行语分别是John(约翰)和picture(这幅画);did(干)是动词性回指语,其先行语是painted(画了);there(在那里)是副词性回指语,其先行语是in London(在伦敦)。在例句[1.6]中,第二个句子中的such(这样的)是一个形容词性回指语,回指第一句中的名词修饰语“of mildly but persistently depressive temperament”(心情抑郁,虽不严重,但总是摆脱不了)。
[1.5] A:John painted this picture in London.
约翰在伦敦画了这幅画。
B:He did that there?
他在那里干的那个?
(许余龙,2004)
[1.6] Gerald Middleton was a man of mildly but persistently depressive temperament.Such men are not at their best at breakfast.
杰拉尔德·米德尔顿是一个心情抑郁的人,虽不严重,但总是摆脱不了,这样的人在早餐时是不会处于最佳状态的。
(Halliday & Hasan,1976:79)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回指语的词性类别与它们的回指语相一致,即当先行语是小句中的名词性、动词性、副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时,其回指语也是相应的句子中名词性、动词性、副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回指语还可以指代一个小句,甚至篇章中的一个语段,或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例如,在例句[1.7]中,第一个“it”(它/这样)回指的是前面一句话“Curtsey while you are thinking what to say”(一边请安,一边想你该说些什么)所指示的行为方式,即整个第一句话是“it”的先行语,而“this”(这/此)和第二个“it”(它/此)都是回指前面女王所说的话,即它们的先行语是一个语段。
[1.7] “Curtsey while you are thinking what to say.It saves time.”
Alice wondered a little at this,but she was too much in awe of the Queen to disbelieve it.
“一边请安,一边想你该说些什么。这样能节省时间。”爱丽丝对此感到有些诧异,但是对女王的敬畏使她不敢对此有所怀疑。
(Halliday & Hasan,1976:52)
以上几个例句显示:回指语的形式和功能具有多样性,而且语言中的先行语可以是词、短语、小句甚至是语篇中的一个段落。根据先行语的形态和句法特征,可以将语言中的回指现象分为五大类(许余龙,2004):①名词性回指(名词和名词短语回指),如例句[1.8]、[1.9];②动词性回指(动词和动词短语回指),如例句[1.10]、[1.11];③形容词性回指(形容词短语回指),如例句[1.12];④副词性回指(副词短语回指),如例句[1.13];⑤句子性回指(小句和句群回指),如例句[1.14]、[1.15]。
[1.8] Lily likes red flowers ,and Lucy likes white ones.
莉莉喜欢红色的花,露西喜欢白色的Ø。
[1.9] Lily gives Lucy a red flower ,but Lucy does not like it.
莉莉给了露西一支红色的花,但是露西不喜欢Ø。
[1.10] Lily bought a black skirt,and Lucy Ø a red one.
莉莉买了一条黑色的裙子,露西买了一条红色的。
[1.11] Lily bought a black skirt,and Lucy Ø too.
莉莉买了一条黑色的裙子,露西也是Ø。
[1.12] Lily bought a black skirt with two pockets ,and Lucy bought a same one.
莉莉买了一条黑色的带两个口袋的裙子,露西买了一条同样的。
[1.13] Lily is now living in New York ,and Lucy also lives there.
莉莉现在住在纽约,露西也住在那里。
[1.14] Someone told me that Lily can speak eleven different languages,but I don't believe it.
有人告诉我莉莉能说11种不同的语言,但是我不相信Ø。
[1.15] This is what has happened:(followed by a text of description)
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紧跟其后的是一段描述)
(根据许余龙,2004:4的例句改写)
从上面的例句及其汉语译文可以归纳出:五大类共八小类回指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相对应的形式,但是英汉表达的手段却有同有异。如在例[1.11]中,英、汉语都用零型(Ø)回指语指代前一个小句中的动词短语;在例[1.12]、[1.13]、[1.15]中,英、汉语都用类似的词汇手段来回指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和语段;在例[1.8]、[1.9]、[1.14]中,英语用代词one和it分别来回指名词、名词短语和小句,而汉语则采用零型(Ø)回指语;在例[1.10]中,汉语用重复的动词来回指动词,而英语则用零型(Ø)回指语来回指动词。
此外,一些语言学家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界定回指,他们认为动词语态(Partee,1973)(如例句[1.16])、任何形式的名词性组合(Krahmer & van Deemter,1998)(如例句[1.17])、预设(van der Sandt,1992)(如例句[1.18])、情态动词(Frank & Kamp,1997)(如例句[1.19])、音高(Hendriks & Dekker,1996)(如例句[1.20])、纠正(van Leusen,1997)(如例句[1.21])等语言范畴的例子都可以归为回指。
[1.16] Sheila had a party last Friday and Sam got drunk.
上周五希拉举办了一次聚会,结果山姆喝醉了。
[1.17] If the new teacher lectures some pupils,most girls immediately have a crush on him.
如果那位新老师给学生上课,大部分女生立刻就会迷上他。
[1.18] If someone solved the problem,it was Julius who solved it.
如果有人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一定)是朱莉。
[1.19] A thief might break in.He would take the silver.
如果有小偷进来,他会拿走银子的。
[1.20] Now pick up a′red square.
现在请拿起一个′红色的正方形。
[1.21] —John wants an orange.
—No,he wants a banana.
——约翰想要一个橘子。
——不,他想要一个香蕉。
虽然研究者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对回指现象进行了限定和分类,但是语言学理论中讨论最多的是名词性回指。Reinhart(1999)指出:“在理论语言学中,回指这一术语通常是指两个名词性的单位被赋予了同样的价值或范畴。”
回指主要有两大特点,由此也形成了回指研究的两大取向。首先,回指具有形式丰富的特征,不同的回指形式受不同句法结构条件的制约。回指的这一特征受到了形式主义语言学家,尤其是生成学派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致力于证明语言中存在一些结构制约,这些制约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名词性回指语的句法分布和语义解释;他们尤其致力于在语言总的组织结构框架中,用最简洁精确的形式阐述这些制约(许余龙,2004)。比如,在早期的转化生成语法模式中,语言学家设定了一些句法规则,如等同名词短语删除规则(Equi-NP Deletion)和代词化规则(Pronominalization),并规定了运用这些规则的句法结构条件(如Lees & Klima,1963;Langacker,1969;Ross,1969)来解释语言中的一些回指现象。
关于回指最著名的(生成)理论就是乔姆斯基(1981,1986)的约束理论,这一理论主要通过限制回指语的句法结构分布来规定不同名词性回指语的使用条件。
约束理论:
A原则:照应语(包含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
B原则:指代语(除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之外的代词)在管辖语域内不受约束。
C原则:指称语在句子中不受约束。(乔姆斯基,1981:188)
管辖语域:一个语言单位X的管辖语域是包含X、X的管辖成分(这一语言单位的
中心成分)和一个X的可及主语的最小句法单位(通常是包含X的名词短语或分句)。(乔姆斯基,1986)
这里“照应语”取其狭义,仅指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
约束(binding)这一概念是从逻辑学中借用而来的,它原指量词和变项之间的关系,即变项受到量词的约束。就逻辑而言,像“人是理性的”(Men are rational)这样的表达式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主目语“人”(men)不像人称名词“汤姆”(Tom)一样指向一个特定实体,所以这个表达式没有真值,无法判断其真假。这里必须有一个量词,如“所有”(all)、“有些”(some)来约束主目语“人”,这个句子才能成立。在转换生成语法中,约束指各种指称词语(包括管约理论A、B、C原则中提到的“照应语”“指代语”“指称语”)与它所在的句子的主语之间的关系。
“受约束”指照应语与其可及主语(accessible subject)之间的关系,即回指语要与可及主语共指。“管辖语域”又叫“局部语域”,是最小语域或最小句法域,即树形图上包含依存成分、管辖成分和可及主语的最低句法节点。它通常位于最低一级的句子或名词短语节点。根据乔姆斯基的管辖约束理论,照应语(包含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与局部语域内的先行语共指,这里的局部语域通常是包含回指语的名词短语或分句,比如,在例句[1.22]和[1.23]中,反身代词“自己”分别在管辖语域“John likes himself”中回指“John”和在管辖语域“Bill's criticism of himself”中回指“Bill”。指代语(除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之外的代词)可以回指局部句法域外的先行语,比如,在例句[1.24]和[1.25]中,代词“him”在管辖语域中是自由的,它在两个句子中分别回指管辖语域外的“John”和“Bill”。其他指称语(如专有名词和名词短语)在句子中是自由的,比如,在句子[1.26]中,指称语“the man”并不与句子中的“John”或“Bill”同指,而是指示句子外的一个人。
[1.22] John1 likes himself1.
[1.23] John1 doesn't like Bill's2 criticism of himself2.
[1.24] John1 likes him2.
[1.25] Bill1 says John2 likes him2.
[1.26] Bill1 says John2 likes the man3.
(胡壮麟,2001)
回指除了形式丰富,还有组织语篇的功能。通过回指可以将篇章中的句子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式主义语言学家对回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回指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上,总的来说,此类研究主要局限于回指的结构形式方面,它们对名词短语的形式特征分析主要局限于句子内部。但是,自然语言中的回指现象更多地表现为语篇中句子之间的回指,对回指的使用和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篇章的上下文语境。因此,很多研究者关注回指的篇章属性,他们的研究大都采用篇章-功能主义的方法。这些研究旨在说明语篇中用于表达同指或异指的不同类型的名词性表达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某些语篇条件所制约,并可能具有某些特殊的语用含义(许余龙,2004)。功能主义语言学家就回指的篇章属性做了很多研究,如,Halliday & Hasan(1976)在黏着理论的框架下研究的指称、替代、省略和词汇,Givon(1983)的主题连续理论和Haiman & Thompson(1988)的句子联合理论。
除了关于回指的形式主义研究和篇章功能研究外,有些学者还从语用和(神经)认知的角度研究回指。如,Ariel(1988,1990,1994)将篇章中不同类型的指称词语(回指语)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与其在大脑中的激活程度相关联,提出了回指可及性理论,这是第一次从神经认知视角分析回指现象的理论探索。“可及性”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在语篇理解过程中,从记忆系统提取一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难易程度。根据回指可及性理论,回指语的类型决定了其指称对象的可及程度。一般来说,包含更多语音材料、承载更多信息且歧义程度更低的回指语会用来指示低可及性的先行语。许余龙(2004)继承和发展了Ariel的理论,他吸收了把回指语看作可及性标示语的思想,并指出仅有回指语所表达的可及性信息还不足以具体确定篇章中的先行语,还需要由先行语表达的可供回指确认的主题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