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行为学研究1讨论

3.2.3 行为学研究1讨论

反应时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L目标词在长距离语境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在短距离语境下的反应时,而S目标词在短距离语境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在长距离语境下的反应时,表现出目标词在相应语境下的启动效应。这样的结果说明:在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句的阅读一旦完毕(启动词“自己”与目标词之间的刺激间隔时间为0毫秒),反身代词“自己”与语境所指向的先行语之间就立即建立了语义联系,而语义联系的建立重新激活了语境所指向的先行语,表现为与先行语语义相关的目标词在相应的语境下命名时间更短。这有力地证明了:语境在“自己”回指加工的初期阶段就开始起作用,即语境信息一旦被获取就即时影响“自己”回指加工。

此外,反应时数据还显示:在长距离语境条件下,L目标词与N目标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S目标词的反应时,而在短距离语境条件下,三种目标词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区别;在长距离语境条件下表现出L目标词的启动效应,而在短距离语境条件下却没有相应目标词(S目标词)的启动效应。这说明虽然语境即时影响“自己”回指加工,但在“自己”回指的初期认知加工阶段,语境信息的加工仍然不充分/不平衡,表现出长距离回指(加工)优势。

本研究探测到的长距离回指(加工)优势与“自己”回指的主语倾向性相符。主语倾向性是指,与英语反身代词受局部(句法)约束回指短距离先行词的倾向相反,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倾向于选择(某句法层次上的)主语为先行语的现象(Huang,1982;Mohanan,1982:163-190)。例如,在英语句子“Johnj gave Marym a picture of herselfm”中,反身代词“herself”回指直接宾语“Mary”,而在对等的汉语句子“Johnj给Marym一张自己j的照片”中,反身代词“自己”倾向于回指主语“John”。

本书将结合凸显理论和先行提述者优势效应来解释本研究发现的长距离回指(加工)优势。凸显原是一个心理学范畴,指某成分在认知结构或认知过程中的显著程度。在认知语言学中,凸显是句法分析的基础之一;语法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对周围环境概念化的反映,而概念化过程受注意的制约;一般来说,在认知过程中具有高凸显度的实体,尤其是事件的施行者,可能会优先成为句子的主语,而非凸显的实体或非凸显的事件参与者会成为句子的宾语或其他句法成分(Ungerer & Schmid,1996)。根据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语言学家Langacker(1991)提出了语言学的轨道-地标理论,认为对句子主语和宾语的选择不是一个逻辑或语法范畴,而是一个有关识解的认知范畴,是有关焦点的心理范畴,是概念描述中的凸显范畴。Ariel(1988:65-87,1990,1994:3-42)的回指可及性研究表明,凸显度是一个语言单位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指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一个单位的便捷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凸显度的语言单位可及性更高,更易于从工作记忆中被提取,是否是篇章主题是决定语言单位凸显度的主要因素。Xu(2004)和Jiang(2006)将主题定义为:只有当读者能够推断作者写语篇D的目的是提供更多实体E的相关信息时,实体E才是语篇D的主题。典型的非标记性的(unmarked)篇章主题一般是句子的句法主语(Halliday,1994)。在本研究中,长距离先行词在“自己”回指句中占据句法主语的位置,是动作的施行者,这样长距离先行词就比短距离先行词具有更高的凸显度,在句子加工中更易于从工作记忆中提取,这可能会造成本研究探测到的长距离回指(加工)优势。

此外,阅读中的先行提述者优势效应也可以解释本研究中的长距离回指(加工)优势。Gernsbacher & Hargreavex(1998)提出,语言理解的认知过程可以被比作一个简单的结构构建框架,语言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构建关于输入信息的持续的连贯的心理表征或心理框架的过程。结构构建框架一个主要认知基础就是句子理解中的先行提述者优势效应,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当句子中包含两个参与者成分,那么首先被提及的成分较之后提及的成分具有更高的激活程度,更易于从记忆中提取。Gernsbacher & Hargreavex(1998:699-717)用句子阅读实验证明了先行提述者优势效应。其实验结果显示:当被试读“Lucy beat Lily in the state tennis match”这样的句子时,识别“Lucy”这一先行提及的句子成分比识别后提及的“Lily”这一成分更快;反之,当被试读“Lily beat Lucy in the state tennis match”这样的句子时,识别“Lily”这一先行提及的句子成分比识别后提及的“Lucy”这一成分更快。这说明在句子理解中,先行提及的参与者成分激活程度更高,更易于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在本研究中,长距离先行词是先行提及的参与者成分,短距离先行词是后提及的参与者成分,根据先行提述者优势效应,在“自己”回指句的加工中,长距离先行词应该激活程度更高,更易于从工作记忆中提取,这也可能会造成本研究中探测到的长距离回指(加工)优势。

行为学实验1所探测到的“自己”回指加工初期阶段的特征与高立群等(2005)在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加工的行为学研究中探测到的初期阶段的特征不同。高立群等(2005)对无语境条件下的“自己”回指加工进行了(语义启动)行为学研究,实验唯一变量为先行词的句法位置。结果显示,给与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词汇命名比给与长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词汇命名反应时更短,表明“自己”回指在其加工的初期阶段,在句法层面上,有与A原则相符的局部约束倾向。高立群等(2005)进一步推论,长距离“自己”回指可能是由句法以外的(如语境或语义)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可能在回指加工的后期才起作用。本行为学实验1所探测到的“自己”回指加工初期阶段的特征与高立群等(2005)的研究所探测到的特征不同:第一,本行为学实验1的结果表明,语境在“自己”回指加工的初期阶段就开始起作用,推翻了高立群等(2005)关于语境或语义等因素在回指加工的后期才起作用的假设;第二,行为学实验1中探测到的“自己”的长距离回指(加工)优势与高立群等(2005)探测到的“自己”的局部约束倾向不符。高立群等(2005)的行为学实验严格控制了语义和语境等因素,实验唯一变量是先行词的句法位置,而行为学实验1的唯一变量为语境因素,通过语境来操纵“自己”的指称,由此推论:在排除了语义和语境等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自己”回指在其加工的早期阶段,倾向于首先接受句法约束(A原则)的制约,进行短距离回指;而在有语境的条件下,“自己”回指在其加工的初期阶段便开始整合语境信息。综上所述,在不同因素(变量)的影响下,“自己”回指的初期加工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人类认知加工进程来看,刺激后200毫秒以内为早知觉加工阶段,受刺激的物理属性(如强度、类型、频率等)的影响;刺激后200毫秒至数秒为后知觉加工阶段,不再受刺激的物理属性的影响,而与深层次的认知心理加工(如选择和记忆更新)相关(赵仑,2010)。由此,或许可以推论:①“自己”回指加工的初期阶段可能受刺激的物理属性,如出现时间(表现为先行提述者优势效应)和句法位置(表现为句法位置凸显效应)的影响;而“自己”回指加工的后期应该进入深层次认知加工,如语义、语境和句法整合,而不再受刺激的物理属性的影响。②随着语境加工的深入,语境信息整合应该更加充分,那么,在“自己”回指加工的后期阶段,在长距离和短距离语境下都应该探测到目标词在相应语境下的启动效应,而在初期加工阶段探测到的长距离回指(加工)优势应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