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 P300-P600效应模式
P300-P600的效应模式最早在暂时歧义句法结构加工的ERP研究中被发现。Friederici et al.(2001)研究了暂时歧义结构的花园路径句的加工,实验刺激是包含主语-宾语歧义的从句和主语-宾语歧义的补语从句。结果发现,有主语从句歧义导向的宾语从句比主语从句诱发了更大的P300和P600,表明尽管两种从句开始都被处理为主语从句,但是有宾语从句歧义导向的主语从句的加工需要一个句法复审的过程。研究者认为,对于有主语从句歧义导向的宾语从句,其加工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探测,一个是复审。Li & Zhou(2011)在其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加工的ERP研究中也探测到了P300-P600效应模式,其中P300效应被认为反映了对于基于A原则建立的(短距离回指)心理表征和基于动词语义建立的(长距离回指)心理表征不相符的探测,而P600效应则可能与将“自己”与长距离先行词进行连接的第二轮句法整合过程相关。研究者对于P300-P600效应模式的解释同样适合解释本研究探测到的P300—P600效应模式;P300效应反映了对于基于A原则建立的专家化的短距离回指的心理表征和基于语境建立的长距离回指的心理表征不相符的探测,而P600效应可能反映了将反身代词“自己”与长距离先行词进行连接的句法复审过程。
P300-P600效应模式与心理语言学家建立的两阶段回指语识解加工模型(Corbett & Chang,1983;Nicol & Swinney,1989;Garrod & Sanford,1994;Callahan,2008)相符。他们认为回指语的识解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称为联结(bonding),这一阶段候选先行语被激活,受语法特征(如性和数)和句法结构(如管辖约束理论)的制约;第二个阶段被称作解决(resolution),这一阶段语境信息和(读者的)世界知识被用来筛选先行语。如果所加工的回指结构没有歧义(只有唯一的符合句法、语义等条件的先行语),那么在第一阶段回指语与先行语就能建立同指连接,在第二个阶段只做轻微调整;如果回指结构存在歧义,直到第二阶段才能获取回指语的指称解释。
此外,回指加工中的P300-P600效应模式也支持了Li & Zhou(2011)的观点,即“自己”回指加工中反映大脑资源消耗的所谓距离效应(回指语和先行语距离越近,回指连接建立越快)绝不仅仅与回指语和先行语之间的距离相关,而且还与回指句的句法结构或管约理论A原则相关。P300-P600效应模式表明对于长距离“自己”回指的加工会比短距离回指消耗更多的大脑加工资源,但是大脑加工资源的消耗绝不仅仅与回指语和先行语之间的距离相关,而且还与管约理论A原则相关,因为对于A原则的违反会诱发(违反)探测和(句法)修复的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