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句子的平行加工模型和序列加工模型
关于句子理解过程中不同信息是平行加工还是序列加工的问题,心理语言学家一直存在争论。平行加工模型理论认为各种信息一旦被获取就立即作用于句子加工(Marwlen-Wilson,1975);而序列加工模型理论认为在句法结构的构建结束之后其他信息才被用来对句法分析做出评价(Frazier & Rayner,1982)。
高立群等(2005)和刘兆静(2009)对无语境条件下的“自己”回指加工进行了行为学研究。结果显示,当启动词“自己”与目标词的刺激间隔时间(ISI)为0毫秒时,给与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词汇命名比给与长距离先行词相关的词汇命名反应时更短,表明“自己”回指在其加工的早期阶段,在句法层面上,具有局部约束倾向。基于这样的结果,高立群等(2005)进一步推论,长距离“自己”回指可能是由句法以外的(如语境或语义)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可能在回指加工的后期才起作用。高立群等(2005)的推论在某种程度上支持序列加工模型理论的假设。
本书的行为学和ERP研究的结果支持平行加工模型的理论假设,推翻了高立群等(2005)的假设。行为学实验1证明,语境信息在“自己”回指加工的初期阶段便开始起作用,而行为学实验3的结果表明直到“自己”回指加工的后期句法整合才能完成。本ERP研究的结果与行为学研究的结果相符。N170效应表明,在刺激后170毫秒左右,语境信息已经开始影响“自己”回指加工;而P600效应表明,直到刺激后约600毫秒左右句法整合还在进行。本书的行为学和ERP研究的结果表明,语境信息一旦被获取便立即影响句子加工,而句法整合直到句子加工的后期才能完成。这样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支持平行加工模型的理论假设,而与序列加工模型的假设不符。Van Berkum等(2007)在其研究中发现,动词的隐含意义一旦被获取便立即影响回指加工,支持了由本书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Van Berkum等(2007)对谓语动词含有隐含意义的回指句加工进行了ERP研究,结果发现,当回指语出现的位置与动词隐含意义所指示的位置不相符时(如例句“Linda apologized to David because he according to the witnesses was not the one to blame”),回指语(如例句中的代词“he”)会诱发P600效应,而当回指语出现的位置与动词隐含意义所指示的位置相符时(如例句“David apologized to Linda because he according to the witnesses was the one to blame”),则不诱发P600效应。这样的结果说明,动词的隐含意义在读者读到动词时就即时影响回指加工。